文号 | 宜政发[2010]38号 |
制发机关 | 宜兴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12-08-23 |
文件类别 | 通知 |
文件状态 | 执行中 |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了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政府工作目标与总体要求及2010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切实抓好今年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将全年的目标任务分解成50项具体工作任务,在各分管市长的领导下,由责任部门分别负责落实。现将《市政府2010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印发给你们。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分工,对各目标任务进行再分解、再细化、再量化,真正做到任务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共同努力,把今年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富有成效。市政府将定期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港澳台宝典大全 二○一○年三月九日 市政府2010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 综合目标分解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3%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市发改委、统计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市发改委、商务局、统计局)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市发改委、经信委) 4、万元GDP能耗下降4.5%。(市经信委) 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4%。(市环保局) 6、新增到位注册外资增长10%,自营出口增长10%。(市商务局) 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市人保局) 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以内。(市发改委、物价局)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市发改委、统计局、市委农办、人保局) 具体任务分解 一、农业农村类 1、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市农林局、丁蜀镇、张渚镇) “三资”投农超过3亿元。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达到44%以上。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10只以上。继续推进外向农业示范园、阳羡茶产业园建设。 2、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市委农办) 深入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秀美家园”行动,探索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星级化管理制度,力争新创无锡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镇2个、示范村38个。完善部门定村帮建机制,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努力缓解村级负担。 3、开展“农村规范化管理促进年”活动。(市委农办)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建成覆盖全市、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三资管理信息处理和监督控制系统。 4、培育壮大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市委农办) 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年新增60家,累计达到380家以上。 5、启动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市委农办、教育局、人保局、公用事业管理局、交通运输局) 落实就业帮扶措施,培训农村劳动力18000人(其中技能培训1000人)、转移12000人(农村就业困难人员4500人)。 稳步提高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确保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0%以上。 推进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山区及边缘地区1万户居民安全饮用水问题。 在中心镇试行农村公交运营,逐步优化农村居民出行方式。 6、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市国土资源局、地税局) 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土地最低保护价等制度,严格控制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等指标,发挥土地使用税对于节约用地的倒逼作用,扎实推进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完善土地供应政策,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二、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类 7、加大工业有效投入。(市经信委) 继续实施装备投入财政贴息政策,实施一期装备投入超千万元项目60只以上,新增市定重点项目150只以上,其中超亿元项目30只,努力完成工业后劲投入220亿元、装备投入60亿元。 8、鼓励企业增产增效。(市经信委) 继续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抓好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保障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正常运行和生产,确保完成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700亿元。 9、加速打造新兴产业三大基地。(市经信委、环科园、经济开发区、官林镇、高塍镇) 启动“新兴产业培育年”活动,重点推进国家环保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高端线缆产业基地建设,力争今年环保产业总收入突破350亿元,光伏产能达到1000兆瓦,光伏、风电和核电设备制造销售收入达50亿元,线缆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提高到15%。成功申报国家级环保装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10、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化建设。(市发改委、经信委、公用事业管理局、城市管理局、水利农机局) 编制“数字宜兴”总体规划,完成电子政务网络村和社区全覆盖。扩大“人口数据库”应用范围,筹建“市民卡”和“宏观经济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工程。 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建成投用,稳步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建成公用事业信息指挥控制中心。确保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成投运。 积极推进省级环保产业“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 三、服务业类 11、科学配置金融资源。(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办、发改委) 强化银企合作,确保2010年各项本外币贷款增幅超省和无锡市平均水平,确保各商业银行银企贷款履约率达95%以上。年内再引进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 拓宽融资渠道,新增上市企业2家以上,企业股权融资到账资金力争突破20亿元,确保完成15亿元公司债券申报发行工作。 12、全面完成“服务业两年行动计划”。(市发改委、商务局、粮食局、环科园、经济开发区、宜城街道、丁蜀镇、高塍镇) 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完成服务业投入145亿,增长25%。力争新增1只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 启动建设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加快陶都陶瓷城、国际环保城、长三角金属物流园三大专业市场功能配套,完成长三角金属物流园物流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确保东来国际商务港、禄漪园大厦、宜兴软件园等项目主体竣工,长三角金属物流园码头投入运行。 加快宜兴国家储备粮库2万吨扩容项目建设进程,力争年内基本建成投运。 13、实施企业主辅分离发展服务业。(市财政局、发改委) 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主辅分离,确保年内实施分离企业不低于20家。 14、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市旅游局、 湖氵父镇、张渚镇) 全面对接和参与上海世博会,组织“迎世博、兴旅游”系列活动,打造精品主题游线,精心策划节庆活动,确保世博期间全市接待游客数突破100万人次。实施善卷洞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阳羡生态旅游区建成全省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并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累计建成20个农村生态旅游示范点,培育无锡市星级乡村旅游(农家乐)14家。全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力争达100亿元。 四、科技人才类 15、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市科技局) 培育新兴产业,主攻特色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电线电缆、环保装备、化纤纺织、耐火陶瓷、精细化工等“新特优”产业技术层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5%。 16、加快科创载体建设。(市科技局) 着力构建科技创业孵化、高新技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三大科技平台”,推进“开放、流动、协作、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新增三创载体25万平方米,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30家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家以上。 17、实施创新“联盟”工程。(市科技局、环科园) 切实发挥“科技镇长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全年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5次以上,新增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的技术创新合作体10家以上,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80只以上。完成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3.5万平方米科教用房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启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环保工程设计中心、装备检测中心建设。 18、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市科技局、质监局) 全面启动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位一体”知识产权企业培育计划,提升主导产业的品牌率和标准化水平,力争专利申请量突破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520件以上,授权专利1000件以上,100家重点企业列入“三位一体”知识产权企业前期培育对象。 19、启动“千家企业引进千名人才”工程。(市委组织部、人保局、科技局) 开展“招才引智年”活动,重点引进带项目、带团队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对特殊人才实行“一人一策”,确保引进各级各类人才不少于5500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00人,海外留学人才60人。全年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不少于12000人,其中培养高技能人才1350人。注册“530”人才创业项目25只以上。 五、改革开放类 20、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市人保局、编办)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优化机构设置,理顺职责关系,提高管理效能,严格编制管理,全面完成政府相关部门“三定”方案的制定和审批工作。 21、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市人保局、卫生局、教育局) 严格把握政策要求,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稳步推进卫生系统和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22、加快殡葬资源整合建设步伐。(市民政局、规划局、建设局) 制订出台《全市殡葬设施布局规划》,启动建设金鸡山骨灰堂,并加强周边环境整治。推行各种生态葬式。 23、切实提高引进市外资金水平。(市商务局、经信委) 实施大开放战略,协调推进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市场开放,力争有实质性突破,确保新增到位注册外资5亿美元、市外(内资)项目资金到账35亿元 ,力争引进落户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和总投资超5亿元的内外资重大项目8只以上,确保利用外资在无锡大市的排位不降。 24、突破与国企的战略合作。(市商务局、经信委) 抓住大型国企、上市公司扩张的新机遇,开展“战略合作年”活动,力争与我市合作的国企突破20家,把宜兴建设成为“国资高地”。 25、稳定外经外贸。(市商务局) 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变化,落实扶持外贸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进出口信用保险等资金扶持力度,深化出口基地建设,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提高“走出去”成效。 六、生态环保类 26、启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市环保局) 编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并按年度组织实施。巩固提升国家生态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环境优美镇、生态示范村和绿色社区等“细胞工程”创建,确保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动态指标保持长期稳定。 27、强势推进控源截污工程。(市环保局、太湖办、水利农机局、公用事业管理局、农林局) 深化太湖水污染防治,稳步实施环保基础设施、河道综合整治、水环境生态修复三大工程,完成太湖二期生态清淤,建成湖滨防护林400亩,修复湿地1940亩,城区和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5%和80%。继续开展化肥农药减施、规模养殖场综合整治等工程,新增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25套以上。 28、扎实开展重点环境整治。(市环保局、城市管理局、农林局) 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诉求问题,切实抓好“烟气污染、固废危废、噪声污染、重金属污染、秸秆焚烧”等专项整治。 29、实施琉璃瓦生产企业综合整治行动议案。(市经信委、丁蜀镇、张渚镇、西渚镇、和桥镇、新庄街道) 持续加大劣质产业退出力度,分年度实施琉璃瓦生产企业关闭行动,确保一定区域内的琉璃瓦企业,按规定期限时间停止生产、拆除窑炉设施、注销营业执照。 30、狠抓节能减排。(市经信委、环保局、环科园、经济开发区) 严格实施新建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审核制度,大力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10只,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80家,70%以上的重点规模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力争环科园、经济开发区建成省级以上生态工业园。 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类 31、认真完成一系列重要规划修编任务。(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专项规划和镇(园区、街道)发展报告。开展“高铁时代”下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加快重要功能性水体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宁杭铁路客运专线站前区控规等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32、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交通运输局、建设局、规划局、公用事业管理局、水利农机局) 交通:续建104国道潘归段、宜广线张渚段至太华段、庆源大道东延段等国省干线;扩建宜金线;开工建设兴杨路、周杨公路一期工程;争取跨太湖快速通道立项建设;实施“公交优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增添公交车辆,建设城乡公交候车亭。 市政:组织实施宁杭铁路站前区地块、东氿南北侧地块道路建设,做精做美东氿文化广场、城市雕塑公园、荆邑广场,以及城东新区“三纵三横”、龙潭路、大溪河两侧景观绿化;建成城市规划展示馆;开工建设科技文化中心。 公建:新建官林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管网60公里,新建3座污水提升泵站,小区雨污分流改造50万平方米。 水利:续建油车水库建设工程,实施埝径河河道整治工程、杨店涧小流域治理工程以及面上重点农水工程、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33、进一步改善老城区环境面貌。(市建设局、宜城街道) 实施老小区“平改坡”4.5万平方米及立面改造,完成老城区北虹桥、尚福桥、宜北路一号桥等3座危桥和宜城10个老小区综合改造。 34、深度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市城市管理局、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建设局、公用事业管理局、公安局、民政局、宜城街道) 重点开展户外广告、违章搭建、施工工地现场管理等专项整治,保持城市环境的整洁有序。 深化交通秩序规范管理,优化完善重要节点的交通组织。 研究实施社区物业管理的新办法、新举措,全面推广城市社区扁平化管理模式,90%以上的社区设立事务工作站。规范养犬行为,对城区犬类实行分区域管理制度。 研究完善环卫保洁、城乡绿化管理的新机制,进一步提升水平。 35、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规范管理。(市发改委、财政局、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创新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运作机制,维持政府投资适度规模。继续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招投标市场准入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和竣工验收。对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财政性资金,实施精细化管理。 八、社会事业类 36、组织开展“幸福宜兴”建设活动。(市政府办公室) 围绕使宜兴成为民众满意、和谐宜人、幸福安康首善城市的目标,全力推进富民、关爱、健康、放心和平安等十大民生工程。 37、优先发展教育。(市教育局、教育督导室) 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确保成功创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加大优质学校创建力度,确保优质学校比例和享受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85%和90%。高标准建设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力争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宜兴校区)启动建设。 38、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市卫生局)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系建设,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合格率达100%。完成新中医院建设主体工程、新妇幼保健所建设工程、新官林医院建设主体工程。实施医保信息系统村级联网工程。 39、申报成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委宣传部、规划局、文广新局、市政府办公室) 系统梳理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和实施工作,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举办“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上海世博展”。 40、丰富群众业余文体生活。(市体育局、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 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积极推动体育设施提档升级。 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完成15万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 41、夯实基层人口服务管理基础。(市人口计生委、统计局) 加快创新人口服务管理体制,以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为契机,如期实现全省“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争创目标。 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科学准确的人口信息数据。 42、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丁蜀镇、张渚镇、官林镇、和桥镇、周铁镇、徐舍镇) 积极探索镇级公房管理体制改革,将各中心镇的直管公房转为属地管理。进一步改善原国有企业困难老职工居住条件。 建设“钱墅人家”经济适用住房12.5万平方米,新增经济适用房1500套。 43、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市人保局) 坚持稳定就业与促进创业并重,落实就业帮扶措施,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本市劳动力实现就业2万人。重点扶持1500人自主创业,带动9000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4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市人保局) 积极推进社保惠民工程,力争社保扩面1.5万人,参保缴费率不低于92%。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农民基础养老金、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补贴调整工作。 45、巩固提升“六大救助”工程成效。(市民政局、残联) 积极推广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加快建立社会化养老新模式。全年募集慈善基金3500万元,继续抓好帮扶残疾人等福利事业,定期开展助医、助学、助残、助困、助老和应急救助等“六大救助”工程。 46、深入推进平安宜兴建设。(市委政法委、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安监局、卫生局)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组织实施技防“天网”工程,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积极推进群防群治,提高公众安全感。 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发挥法律服务、援助和调解作用,妥善处置重大疑难信访,化解社会矛盾。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活动,依法严惩安全生产“三非”行为,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通过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全方位净化食品药品消费环境。 47、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市质监局、工商局) 建立健全产(商)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四位一体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国家和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成功创建全国电线电缆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力争国家环保质量检验监督中心立项建设。开展放心消费活动,完善以市场经营行为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新增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3个以上。 九、政府自身建设类 48、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市政府办公室) 着力构建指挥统一、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督促各单位落实防范应对措施,完善监测预警网络,不断增强对突发事件和各种灾害的处理能力。 49、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市法制办、司法局、市政府办公室、行政服务中心) 全面实行依法行政年度报告制度,组建市政府法律顾问室,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任务。推行行政指导制度,完善合理行政、柔性执法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行政管理体制。完成“五五”普法任务。 切实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全面完善网上政务公开、协同办公、监察监控三大功能,形成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新机制。 加快行政审批网络化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权限和事项,实现审批效能再提速、服务再优化。 50、努力建设节约型政府。(市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 建立健全镇级财政财务制度和内控机制,进一步规范镇级财政管理工作。 开展“财政管理规范执行年”、“精细化管理年”活动,完善国有资产经营、部门“小金库”清理、部门收支两条线管理等相关制度,严格控制“办公楼装修、车辆购置、出国考察”等一般性支出,确保实现零增长。 抓好公共支出、重点工程、专项经费的资金管理、绩效审计及动态监察,切实开展领导干部“三责联审”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