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宜政办发[2017]16号 |
制发机关 | 中国宜兴 |
成文日期 | 2017-01-26 |
文件类别 | 通知 |
文件状态 | 执行中 |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宜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港澳台宝典大全办公室
2017年1月26日
宜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为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宜兴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苏政发[2016]163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锡政办发[2017]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市体育工作者坚持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宜兴市先后被授予“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江苏省县级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先进县级体育总会”、“江苏省全民健身工作先进单位”、“体育彩票工作先进单位”、“体育彩票工作销售贡献奖”、“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江苏省首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宜兴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城乡居民体质持续增强。坚持体育锻炼成为越来越多宜兴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9%。市体育中心国民体质测试站成功创建成为全省首批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国民体质监测站实现全市各镇(街道)全覆盖,为城乡居民提供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和测试服务,并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全市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97%。
——全民健身设施逐渐完善。“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市、镇、村三级体育设施。市级层面,建成龙池山自行车公园并对外开放,新建体育中心室外文体舞台、乒乓球馆,完成体育公园体育馆改造。镇级层面,按照新一轮体育设施建设“一馆一池一中心”的要求,新建镇级体育馆14个、游泳池22个,实现了镇(园区、街道)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建成湖㳇深氧健身公园、太华龙珠湖健身公园绿道、丁蜀太湖绿道、新街南岳寺健身步道等一批同时具备体育、旅游、休闲功能的健身场所。村级层面,全面完成城乡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共计捐赠596套全民健身路径,162副篮球架,134副乒乓球台,9套室内健身器材。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示范学校达68所,比“十一五”末新增30所。全市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2.6平方米。
——体育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加快推进社团规范化、实体化和市场化建设,现有22个市级单项体育协会,18个镇级体育总会。其中9个体育协会获得3A级以上等级称号,镇级体育总会和两个镇级体育协会实现全市各镇(街道)全覆盖。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承办省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再培训5次,共计800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3200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25人。一批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和健身会所快速兴起。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按照年初定计划、月月有活动、每季有重点的思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迎新年全民健身长跑、老年人体育节、春节送体育下乡、太湖风筝节等传统活动精彩纷呈,全国越野行走公开赛、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等新兴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年均开展市级以上(含)全民健身活动200多项次,多次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成功举办宜兴市第八届运动会,首次设立残疾人组比赛。学校体育得到加强,机关体育得到促进,乡镇全民健身运动会各具特色、广受欢迎。
——全民健身服务业稳步壮大。健身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健身消费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13%。体育彩票销量稳居江苏省第一集团。承办了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世界斯诺克球员巡回赛、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中古女篮奥运热身赛、中法男篮奥运热身赛、亚洲定向锦标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竞赛表演、健身培训和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市场进一步扩大,促进了全民健身消费。
(二)面临形势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城乡现代功能已从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向多样化公共服务的供给拓展。根据城乡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以标准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是促进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宜兴建设的基本要求。“十三五”时期,我市全民健身发展面临重要的历史新机遇。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将得以充分显现。“健康中国”和“健康江苏”战略的实施为全民健身发展提升了新的境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为全民健身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短板和挑战,体制机制上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发展不够均衡,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发展的力度还不够大,全民健身科学化、精准化水平还不高,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健身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尚需加强,基层体育人才队伍承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打造“无锡‘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更为坚强一翼、宁杭城市带中心节点城市”部署要求,科学谋划新思路和新举措,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全民健康这一根本目标,认真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主动融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强富美高”新宜兴建设大局,不断强化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积极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推进体育制度创新,优化体育资源配置,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挥体育在健康生活方式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紧紧围绕“健康宜兴”建设,推动康体结合,搭建健身健康融合发展新平台,打造健身健康产业体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身和健康诉求,培育人民群众终身健身理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持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层全覆盖和均等化,突出城乡一体、区域协调、人群均衡,深化科学健身内涵,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进一步提高社会满意度,为增强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保持在全省前列,全民健身事业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强富美高”新宜兴建设中的功能更加凸显。
——城乡居民体质更为强健。体育文化和身心健康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形成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81.6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52.8万。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城乡居民人数比例在97.5%以上。
——全民健身设施更为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布局科学合理,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乡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内涵不断丰富。开工建设市全民健身中心,推进镇级“一馆一池一中心”建设和行政村体育设施提档升级。每个镇(街道)建有2000平方米左右的多功能运动场,每个行政村至少建有1个标准篮球场或不小于篮球场面积的其他运动项目场地,推进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健身小公园和健身步道建设。继续推动特色健身步道建设,扩大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继续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共享,落实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在保证教学需要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
——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为健全。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每年至少新增市级单项体育协会1个,努力增加3A级及以上体育社团数量。积极推进有条件的镇(街道)成立体育社团等体育社会组织。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站(点)6个以上,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5人。
——全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太湖风筝节、全国越野行走公开赛、“送体育下乡”等品牌效应不断彰显,迎新年长跑、“全民健身日”、老年人体育节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继续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运动会,适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有组织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锻炼总人数的比例达50%以上。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更为有力。已建成的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正常运转,全民健身宣传和科学健身指导体系逐步完善,每2年开展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并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依托各市、县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即各镇(街道)国民体质测试站),建立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站,打造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队伍。
——全民健身服务产业更为繁荣。围绕《宜兴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所明确的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户外体育休闲体育城市”目标,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业、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巩固提升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业、体育场馆服务业、体育建筑业和体育彩票业,着力发展体育康复业、体育培训业和体育中介服务业。到2020年,全市争取建成1个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每年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5项次以上,争取打造2个知名体育产业品牌,促进全民健身消费。
三、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推动体育文化传播,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营造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的社会氛围,发挥体育文化在引领健康生活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提升宜兴软实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倡导运动生活方式,把身心健康作为衡量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指标。重视对武术、石锁、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内涵的挖掘,推动风筝项目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开展健身气功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活动,推动健身气功站点向基层单位和农村覆盖延伸。
(二)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供更优硬件基础
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区域新一轮发展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城乡基层居民提供更多便利的健身设施。实施《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基本标准》,规范和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合理配置体育设施,进一步深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新建居住区严格落实国家配建全民健身设施要求,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和验收使用。坚持与生态相融,大力推进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户外营地、自行车骑行道等户外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学校等人口聚集场所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利用老旧街区、闲置厂房、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客运枢纽等有条件的空间,巧妙改建配置健身设施。推广笼式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和拼装式游泳池等新型体育设施,积极推进梅园滑雪场等冰雪运动设施建设和东氿跑酷公园建设。贯彻《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管理办法》,提升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扩大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范围,全面实行公共体育设施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免费开放。到2020年,全市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示范学校达80所。
(三)加快体育社团改革,激发体育组织活力
强化各级体育总会枢纽型功能建设,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社团发展。以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实体化为基本要求,按照体制脱钩、实体化改革、管办分离、功能优化、综合体制改革原则分类推进体育社团改革,逐步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依法自治的发展格局,不断提高体育社团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体育社团组织网络向基层和不同人群覆盖延伸,引导自发性健身团队和全民健身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健身组织,鼓励建立和培育更多的健身俱乐部,逐步建立完善健身俱乐部联赛制度和业余运动等级制度。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支持体育社团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鼓励探索公益性大众健身赛事活动市场化运作方式。探索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服务资源,为体育社团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搭建平台。
(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体育生活
充分利用我市山水资源丰富、健身设施比较健全的优势,积极承办全国风筝精英赛、全国越野行走公开赛、国际滑水公开赛等国际国内大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打造“迎新年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和“送体育下乡”等品牌健身活动。积极助推炫宇风暴俱乐部、水恩思迪帆船中心发展,推动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集群发展。利用举办重大赛事实施体育惠民工程,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激发市场活力,完善业余体育竞赛体系。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地就近”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五)加强专业教育培训,完善科学健身指导
通过开设科学健身大讲堂等方式,搭建覆盖全市的全民健身指导平台,提高城乡居民科学健身素养。着眼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全民健身服务网站省、市、县(市、区)联网,建立覆盖全市的全民健身宣传平台。在现有国民体质监测组织网络基础上,打造集运动能力评估、体质健康测试、运动处方提供、科学健身指导、业余等级评定、健身志愿服务于一体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为各类群体建立终身健身健康档案。面向大中学生和社会人士招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全民健身宣传和科学健身指导公益活动。大力发展康复机构,发挥体育在防病治病和康复等方面作用。进一步丰富科学健身内涵、促进示范区成果转化。
(六)强化全民健身服务,助推体育产业发展
以成功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建设1-2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层级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全民健身产业重大项目。探索建设1个融合体育、文化、休闲、商贸、旅游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鼓励发展健身信息聚合、健身APP、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教育培训等新业态。开发一批技术领先、绿色环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民健身服务产品。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健身培训和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产业门类的规模,使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大幅提升。做好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试点,在特定时段向特定人群发放体育消费券。
(七)深化体育对外交流,拓展体育发展空间
积极对接国际体育发展潮流,加强与友好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交流,继续办好与台湾、日本的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加强与周边兄弟县市的交流,主动融入“泛沿江体育带”、“环太湖体育圈”等体育交流机构,鼓励支持各类体育社团和体育机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依法依规与相关体育组织和机构结对交流。
四、推进全民健身协调发展
(一)推动全民健身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基层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资源及服务要素的协调配置。全面拓展镇(街道)综合文体站的体育服务功能。积极发挥村(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场地的阵地作用。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推动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提档升级和多功能运动场建设、村(社区)体育活动室提档升级和多功能运动场建设。依据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加快体育设施向规划发展村庄覆盖延伸,建设镇村健身小公园和健身步道。
(二)强化区域全民健身协调发展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彩票公益金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相关镇(街道)加快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步伐,努力建设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鼓励和支持部分镇(街道)围绕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先试先行,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全民健身科学发展探索经验、提供示范。鼓励各地依托特色资源,积极开展特色全民健身活动,推广特色群众体育赛事。
(三)建设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体系
贯彻落实《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推动大中学生和少年儿童参与健身锻炼,让学生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实施《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20年)》,构建青少年足球竞赛和培训体系。依托现有体育设施,在有条件的镇(街道)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在城乡社区建立青少年体育辅导站。继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办好全市学生比赛,确保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综合运动会。实施教练员进校园计划,推动学校向青少年和儿童开放训练设施,指导和帮助学校在上好体育课和大课间的同时,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棒球等优势项目,着力推进健身气功和智力运动等项目的开展。
(四)打造在职人群公共体育服务支撑体系
实施《江苏省在职人群健身指导纲要》,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重视职工体育,强化在职人群健身意识,鼓励街道社区和社会健身组织机构为在职人群提供健身服务,促进在职人群体育制度化、常态化。发挥各地职工文体活动阵地和各类职工体育组织的作用,普及广播体操、工间操,开展球类、游泳、武术、健身气功、棋牌、健步走(跑)、骑行、健美、瑜伽、广场舞等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比赛活动。开展《国家职工锻炼标准》达标测试和职工体质健康测定活动,建立和完善职工健康管理网络平台。重视“职工之家”建设,不断完善健身功能和条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健身设施,在为职工提供健身服务的同时向社会开放。外来务工务商人员健身服务同步纳入当地在职人员公共体育供给体系。
(五)完善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
实施《江苏省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定期发布老年人体质健康监测报告,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水平。各地在老年人活动中心添置更多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依托医院、敬老院等环境,建设老年人特色体育器材。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科学健身、运动养生课程,城乡社区更多关注和强化老年人健身需求服务。市级和镇级依托现有体育设施建设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为老年人健身提供便利。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积极与老龄办、老年大学等单位联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促进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化,继续办好老年人体育节。指导和加强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的规范建设,强化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导和培训。
(六)完善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
实施“助残健身工程”,指导和帮助残疾人参与健身和康复活动,完善残疾人体育训练和康复设施,并严格执行国家无障碍规范标准,为残疾人健身提供便利。重视并推动残疾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与康复项目,加强对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培训和组织,在全市运动会上继续设残疾人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
充分发挥体育在“健康宜兴”和“强富美高”新宜兴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将全民健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实施《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指标体系(2.0版)》,完善服务标准、管理标准、评价标准,引领公共体育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推动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卫生、养老、旅游等事业融合发展,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工程,推动大健康格局建设。
(二)创新推进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强化全民健身组织架构。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任务。各板块每年实施一批全民健身实事工程,并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监管制度、接受社会监督。通过整合宣传、文化、卫生、民政、教育、旅游、残联、工会、妇联等部门相关工作,打造以健身健康为主题的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全民健身多元服务,利用高校、科研和医疗等领域专家资源,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新全民健身现代治理体系,不断强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公共服务清单制度。
(三)拓宽投入渠道,加强经费保障
各板块要将全民健身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优化投融资政策,发挥政府财税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杠杆效应,通过安排扶持资金、设立专项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拓宽全民健身多元投入筹集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资助和公益性捐赠。制定并动态调整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清单,加大对基层全民健身组织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购买比重。
(四)夯实人才支撑
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全民健身组织管理、指导研究、宣传推广和志愿服务等方面需要的人才队伍。增强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的体育服务功能,鼓励更多大学生村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其他志愿者参与体育服务和管理,夯实基层全民健身人才支撑,并做好相关政策制度衔接,畅通和拓宽各类人才培养、就业和成才渠道。鼓励更多高中毕业生选择就读全民健身相关专业,并提供更多与全民健身相关就业岗位。加强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机构的培训力度,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五)健全绩效评价
把全民健身内容纳入文明街道、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社区、校园)等文明创建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考评内容。进一步明确全民健身工作的财权和事权,合理界定各板块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严格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综合考评体系,着力加强基层工作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差距,努力推动工作的开展。经常主动听取基层和媒体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提升,不断提高群众认可度和社会满意度。
六、组织实施
(一)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施行本计划。市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作为协调机构,负责推进全市实施本计划。
(二)各镇(园区、街道)要依照本计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三)各镇(园区、街道)要将实施本计划纳入日常工作予以落实。各镇(园区、街道)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对推行当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组织和协调,并对当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实施情况负责。
(四)将各镇(园区、街道)实施本计划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对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