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公示公告
索引号 | 014046317/2018-07172 | 生成日期 | 2018-06-25 | 公开日期 | 2018-06-25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市规划局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主题(二) | 建设规划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规划,政府信息,公开 | 分类词 | 计划,综合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新型城镇化有关要求,充分衔接上位规划、发挥规划刚性引领、有效提升城市能级,把握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及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机遇,进一步统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各项建设,经省政府批准,我市委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宜兴市城市总… |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新型城镇化有关要求,充分衔接上位规划、发挥规划刚性引领、有效提升城市能级,把握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及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机遇,进一步统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各项建设,经省政府批准,我市委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修编工作(以下简称《宜兴总规》)。2018年5月8日,《宜兴总规》成果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经修改完善,目前已完成《宜兴总规》(草案)的编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现将《宜兴总规》(草案)主要内容面向社会进行公示,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批。
公示时间:2018年6月25日—2018年7月24日
公示地点:
1、宜兴市规划展示馆,地址:宜兴市解放东路191号
2、宜兴市规划局网站
反馈方式:
1、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2、联系电话:宜兴市规划局总工办0510-87669921
3、邮寄地址:宜兴市宜城街道解放东路191号,宜兴市规划局总工办收,请在信封上注明“总规意见”(来信请注明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
港澳台宝典大全
2018年6月25日
《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
主要内容
一、总则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立足宜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引导和支撑发展方式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服务水平,将宜兴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2、规划范围
(1)规划区:宜兴市域,总面积1996.6平方千米。
(2)中心城区:包括宜城街道、丁蜀镇镇区,以及屺亭街道、新街街道、新庄街道、芳桥街道与宜城街道连片发展的部分,总面积225.1平方千米。
3、规划期限
近期为2017年至2020年,远期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二、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1、战略定位
中国陶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生态国际旅游城市,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
2、发展目标
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卓越城市。
3、发展战略
总体发展战略——创新驱动,促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引领,塑造全域景观;全域统筹,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别引导,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政策配套,强化措施支撑与保障。
协调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协调引导,强化与宁杭生态经济带沿线城市间的产业协作;生态环境协调维护,优化区域生态格局;基础设施协调衔接,突出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统筹;管理机制协调构建,与周边省市建立规划对接协调机制。
特色发展战略——挖掘整合利用陶、竹、茶的文化特征与融合优势;塑造富有特色秀美的大地景观;提升生态空间品位和覆盖率,强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人口发展战略——培养吸引高水平专业人才;普遍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和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
三、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1、发展规模预测
近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128万人,市域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05.9平方千米以内;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64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3.2平方千米。
远期(2035年):市域总人口145万人,市域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98.6平方千米以内;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96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4.0平方千米。
2、特色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两片、三廊、五区”的市域特色空间结构。“两片”即以宁杭高速公路为界划分的南部丘陵田园特色风貌片和北部湖荡水乡特色风貌片;“三廊”即水城、山城和山水三条特色景观廊道。 水城特色景观廊道:西氿、团氿、东氿至太湖。山城特色景观廊道:由张渚、铜官山、龙背山至宜城城区。山水特色景观廊道:由南山、兰山咀至太湖;“五区”即“陶都艺境”、“龙池茶山”、“东方水城”、“氿荡水乡”、“湖渎古镇”5个当代城乡魅力特色区。
3、市域城镇体系
规划引导形成“一主、三副、九点”的市域城镇体系。“一主”即中心城区,承担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综合服务职能;“三副”为官林镇、和桥镇、张渚镇三个重点镇,官林、和桥以生产性服务为主要功能,与中心城区协调发展,成为市域产业发展增长极;张渚以综合性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提升整体环境,优化旅游体验,成为宜南山区旅游业发展增长极;“九点”即万石镇、徐舍镇、新建镇、杨巷镇、高塍镇、周铁镇、湖㳇镇、西渚镇、太华镇。
市域自然村3174个,其中规划重点村330个,特色村185个,重点特色村47个,一般村2612个。其中,依托景区建设统筹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建设75个乡村旅游重点发展村。
四、市域综合交通
统筹发展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全力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强化与沪宁杭沿线城市交通联系。
在公路交通方面,以服务旅游集散、便捷出入交通和引导产业集聚为导向,通过建设宜长高速、常宜高速、范蠡大道北延、104国道改线、宜马快速通道等工程,形成内畅外达的市域干线公路网。
在轨道交通方面,积极对接沪苏湖城际铁路、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锡宜城际轨道S2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融入区域轨道交通网络。
在航空运输方面,加快新建丁蜀通用机场,实现宜兴航空运输零的突破。
五、生态保护规划
1、蓝道网保护,规划形成“两横、三纵、多点”的蓝道网结构。
2、湖荡保护,将市域主要湖荡分为生态保护型、休闲游憩型和都市人文型。
3、山体保护,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保护要求保护各类山体。
4、废弃宕口修复与利用,生态复绿、生态公园、景观恢复,建设矿坑遗址公园。
5、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严格保护山地原生生态系统,恢复太湖湿地生态系统。
六、历史文化保护
规划遵循“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物质保护与非物质传承相结合、系列保护与突出节点相结合、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文明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分为市域、中心城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等五个层次,并统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着力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进一步突出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重点推动实施蜀山古镇、葛鲍风貌区、丁山大街陶批站码头风貌区、黄龙山紫砂矿遗址公园等陶文化保护工程,加大陶瓷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创新力度,打造独具魅力、不可复制的“中国陶都”城市名片。
七、文化生态旅游
规划形成三级旅游服务枢纽。依托宁杭高铁宜兴站形成一级旅游服务枢纽,依托宜兴西站、张渚镇、湖㳇镇、官林镇、和桥镇形成二级旅游服务枢纽,依托景区形成三级旅游服务枢纽。
规划构建“一带、七廊、五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一带”即环太湖旅游景观带,“七廊”包括“四条旅游主走廊”和“三条旅游次走廊”,“五区”即东方水城城市旅游片区、中国陶都人文旅游片区、宜南山区休闲度假片区、西部湖荡湿地休闲旅游片区、北部田园休闲旅游片区。
规划打造五大旅游系列。包括陶系列文化生态旅游、茶系列文化生态旅游、名人系列文化生态旅游、山系列文化生态旅游、水系列文化生态旅游。
八、中心城区规划
1、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将维持宜城、丁蜀双城格局,规划形成“一主一特、山水相连”的城市空间结构。“一主”即宜城城区,承载宜兴主要中心城市功能,是全市行政、商业、贸易、文化中心和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环保产业、旅游服务基地;“一特”指丁蜀特色中心,是陶文化、陶工业及相关创意产业发展的集中区域,通过加强旅游服务功能,形成宜南山区旅游发展的门户中心和服务基地。“山水相连”指依托铜官山、龙背山、东氿等山水资源构建的联通宜南山区与太湖之间的生态廊道。
2、发展方向
中心城区未来发展将以存量更新为主,不断挖掘空间潜力。宜城城区沿东氿向东适度拓展,向西整合环科园产业新城,向北整合经济技术开发区;丁蜀城区向北整合宁杭高速铁路宜兴站区域,建设陶瓷特色小镇。
3、建设目标
一是着力于修复城市生态,塑造特色空间;二是着力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构建十分钟社区生活圈;三是着力于统筹协调,促进产城融合;四是着力于引导集约集聚,促进城市旧区更新和新区开发有机结合;五是着力于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六是着力于突出文化传承,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体系;七是着力于优化交通结构,引导公交优先和绿色交通发展。
4、宜居生活圈规划
重点突出城市宜居生活圈营造与提升,着力构建富有宜兴特色的宜居指标体系。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步行十分钟可达为直接依据,划定农贸市场、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五类宜居生活圈,科学均衡布局医院、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便捷度。
5、绿地系统规划
全面提升绿地与广场布局规模和质量,突出文化引领、环境优先、设施均好、系统联系、面向体验等原则与策略。
6、特色风貌规划
通过对重点地区、重要界面、特色地段,以及视廊、视域和建筑高度的规划管控,着力提升中心城区景观风貌品质。宜城城区着力打造“一山相依、双轴纵横、两氿映城、五廊融城”的景观风貌特色。以“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水乡风貌及“水陆双轴”的田字型路网形态为核心特色,通过整体更新、环境提升、网络优化等管控措施,形成各具特色的水岸功能与景观意象。加强龙背山与东氿的生态空间联系,预控生态廊道,彰显“东方水城”景观风貌特色。丁蜀城区规划形成“众山拥城、画溪一脉、三廊贯城、陶艺缤纷”的景观风貌特色。围绕陶文化遗产挖掘、特色空间整治,建设世界级陶文化遗产廊道,并积极促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依托自然山体、矿区遗址、历史文化街区等陶文化系列景观场所,构建特色景观节点体系,集中展示“千年陶都”的独特景观形象。
附图:
1、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2、市域风貌结构规划图
3、市域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图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5、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图
6、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图
7、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