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03期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兴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
来源:市司法局       时间:2019-11-21 10:02:40   [        ]     
文号 宜政办发〔2019〕77号
制发机关 港澳台宝典大全
成文日期 2019-11-21
文件类别 通知
文件状态 正在执行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宜兴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落实。

 

 

港澳台宝典大全办公室

  2019年7月9日


 

     宜兴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

 

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依据《宜兴市“十三五”智慧宜兴建设发展规划》和《无锡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互联‘智’能、管理‘慧’捷、便民‘宜’居、产业‘兴’盛”建设内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坚持把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享共融作为工作方向,统筹构建符合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需求的一体整合大平台、共享共用大数据、协同联动大系统、便捷惠民大服务,形成部门联动、政企合作、全员参与的协同治理新局面,使新型智慧城市成为“强富美高”新宜兴的重要标志。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深度整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的原则,以数据共融共享、系统互联互通为重点,做到统一顶层规划、统一架构,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带动全市新型智慧城市项目统筹建设、深度整合。

2.坚持需求为先,有序推进。改变智慧城市同构化思路,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解决城市治理“痛点”、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开展卓越城市综合研判系统建设。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条件成熟的、业务需求明确的项目,做到优先建设、示范应用。

3.坚持统一标准,开放共享。建立城市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运营支撑体系,创新服务管理机制,做好全市数据资源的归集共享、统筹管理,为部门业务应用创新做好支撑,依据统一、开放、可操作的建设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和规范各单位基于数据大脑的数据智能应用开发建设。

4.坚持政企合作,革新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探索构建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主体的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化运营平台,通过政企合作、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承担智慧城市各类基础平台、重大系统建设和运维服务。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1年,基本建成“智慧宜兴”总体框架体系,主要功能性指标排在全省县级市前列。一是建立统一开放的“智慧宜兴”大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公共信用、电子证照五大基础库覆盖全市;大数据应用更加高效,人社、健康、旅游、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工业企业绩效等领域利用大数据支撑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二是构建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智慧宜兴”各项业务应用系统,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高度集聚、应上尽上,政务服务网上办理事项比例达到90%,市民、企业实现一号办理各类服务事项;公共信用体系社会成员覆盖率达到100%。三是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务运行、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城市治理的精细度显著提升,网格化治理平台覆盖全市所有村(社区),重点领域生态监控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深度融合,新增省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6家,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5%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超20%以上。五是信息安全更加可控,重点区域、领域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重要信息系统落实等级保护率达到100%。

(二)主要任务

在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的要求下,全面开展新型智慧城市“慧政、惠民、生态、兴业”四大创新应用体系建设,建设运营智慧政务服务、社会民生服务、产业经济培育、市域综合治理、公共信用管理、生态资源保护等六大协同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政府数字化转型,形成全市一体化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系。

创新四类应用:

慧政: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大政务数据共享力度,打造透明高效实时的“网上政府”。惠民: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等为切入,提供城乡统筹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基于大数据分析,对服务进行个性化、精准化推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生态:基于城市时空一体化信息栅格网,实现实时感知监测全市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宜兴生态环境保障能力。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低碳绿色城市。兴业:基于数据的归集应用,带动宜兴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升宜兴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助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宜兴产业绿色发展,带动城市能级提升。

实现六大协同:

智慧政务服务协同:深化国家“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强化协同,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府服务平台,深化“不见面审批(服务)”,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社会民生服务协同:多渠道整合政府服务资源,建成多样化、差异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市民融合服务体系,统一入口,促进城乡民生服务同质化,实现均等化普惠性的民生服务。产业经济培育协同:通过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平台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数据联动、创新应用,提升旅游业管理、服务水平,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实现农业管理方式转型升级。市域综合治理协同:构建社会治理一张网,在综合治理、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应急调度、公共安全、公共事业等方面,打造城乡精准治理、多方协作、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公共信用管理协同:拓展公共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全面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与联动监管。探索完善政务信用、商务信用、社会信用和司法公信领域的诚信建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和经济社会秩序。生态资源保护协同:建设基准统一的时空大数据,探索其在国土空间规划、市政建设与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公众服务中的智能化应用。推进水环境、大气质量“天网工程”建设,整合现有的环境质量监控、污染源监控、生态监控,对环境要素、污染源排放及环境风险预警进行全面感知和动态监管。

三、主要行动

(一)城市基础网络感知工程

重点专项1:建设城市基础感知体系。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构架跨部门的物联网感知体系,对重要地下管线、建筑设施、景观景点、环卫、交通、危险源、特种设备、大气质量、水环境、资源等城市部件广泛部署自动感知终端,一次采集、多方共享。着力加强面向“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基础传输网络建设,逐步开展5G网络商用建设,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络建设和应用,提高数据网络传输能力和覆盖率。(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大数据共享应用工程

重点专项2:统筹建设智慧城市云平台。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现有数据中心资源,运用云计算技术,整合规模小、效率低、能耗高的分散数据中心,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智慧城市云平台,实现政务网络、计算、存储等资源的按需分配和统筹共建。按照云服务标准构建政务信息系统开发、测试统一平台体系,实现应用的云化处理和云化管理;按照云管理模式实现云服务资源自动分配、自动迁移、自动部署;按照云安全要求构建云安全防护体系,实施等级防护,建立分层分级的安全管控机制,保障政务云平台安全。(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重点专项3: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完善城市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共享交换体系建设,实现各部门各业务系统异构数据的标准化转换、自动化发布、前置共享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持续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时空信息、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集中汇聚政府、互联网和物联网数据,形成汇集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信息以及城市各类设施和生态环境信息的城市级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大脑应用支撑体系,集中建设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可视化技术、搜索引擎、知识库技术、区块链等公共技术服务组件工具。通过对城市大数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利用各种智能分析模型及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卓越城市综合研判指标体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多维度衡量宜兴城市发展水平,为新时代宜兴卓越城市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智慧政务服务协同工程

重点专项4: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成部门协同、一网通办、线上线下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省、无锡市平台全面对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功能齐全,“政务服务、涉审中介、热线受理、资源交易”网上大厅高度集成,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可在线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申办,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政务服务“一张网”能用、管用、好用。(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

重点专项5:建设“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互联网+监管”系统和监管数据中心,并实现与省、无锡市监管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建设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并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开展监管大数据分析利用,实现各类监管数据可比对、过程可追溯、问题可监测、风险可预警。城市管理、治安交通、环保监测、安全生产等各类监管信息系统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行政许可、日常监管、行政处罚信息实时流转、实时抄告、实时监控、实时留痕,做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

重点专项6:建设政企服务平台。搭建一站式政企互通服务的综合信息平台,打造服务企业优质软环境。整合各部门面向企业的政策服务、专项申报、行政服务、信用评价及活动报名业务系统,建立标准的政企服务管理模块和企业需求处理模块,实现政府对企业的精准化管理和服务。建立政企应用超市,吸引全社会的政企应用开发服务商和服务机构通过政企应用超市提供产品和服务,提升为企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社会民生服务协同工程

重点专项7:提升智慧健康及养老服务。深化推进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健康云平台建设,统筹公共卫生、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中医中药、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实现人口信息、服务资源、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健康知识数据库等有效共享。重点建设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查询、健康管理、网上预约挂号、分级诊疗、网上支付、诊间支付、公共卫生离线服务等应用,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搭建市级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统筹政府部门及市场机构的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推进社区养老信息化,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援助、医疗保健、心理辅助等服务,促进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等应用。(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重点专项8:深化智慧人社体系建设。以全市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为建设重点,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构建全市人社信息化整体框架,统一服务对象基础信息入口,统一对外服务出口,统一内部共享接口;推动人社数据从分散到集中、业务从线下到线上、服务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至2021年底,建设全业务在线经办的大服务,全地域集中整合的大数据,全共享融合一体的大平台,实现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在线化、治理数据化、服务智能化。(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重点专项9: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升级改造教育城域网,实现教育系统所有学校间高速互联互通。建设智慧教育私有云,保障各学校计算、存储等硬件资源。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基础,建成全市统一的智慧教育云平台,覆盖“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教研、智慧科研、智慧评价”等主流教育业务。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建设,建成89个智慧校园和130个智慧课堂。建设终身智慧学习广场,推进村、社区业余学校数字化学习教室建设,建成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示范乡镇10个、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示范点15个,成人学校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建成率达100%。(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重点专项10:完善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智慧文化数据中心,构建公共文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智慧宜兴时空大数据平台,汇聚整合全市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场馆导览、图书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提供文化一张图服务,使市民可一站式、便捷地获取文化公共服务,加快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陶瓷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陶瓷文化、梁祝文化等特色资源,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建设统一的文化推广平台,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牵头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重点专项11:建设智慧法务服务体系。着眼为广大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息服务平台和智慧普法平台建设,打造以智慧决策、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公共法律服务新格局。到2021年,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0%以上的业务实现自主查询、线上预约和网上办理,法律服务微信群社区、楼道覆盖率达到100%,微信公众号建到镇(街道),智慧普法平台升级至2.0版,实现普法精准对接。(牵头单位:市司法局)

重点专项12:深化智慧民生APP建设。依托全市统一的实名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及现有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建设完善智慧民生APP服务系统,涵盖公共交通、健康医疗、旅游、教育、行政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实现市民与各政务服务部门用户体系的互联互通。统一发行具备我市市民电子身份证的个人专属虚拟市民卡,实现线上支付、扫码乘车、社保医保结算及其他线上业务办理等功能。(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产业经济培育协同工程

重点专项13: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鼓励企业智能化改造,培育各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促进互联网和工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企业上云”步伐。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根据我市产业特点,探索应用合适的智能制造模式,重点建设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加强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到2021年,新增宜兴市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15家、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6家、新增市级示范智能车间10家、新增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类试点示范企业15家、新增“上云”企业1500家。(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重点专项14:深化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创新智慧服务,提升宜兴旅游服务智能化水平,全面带动旅游服务产业发展。完善全域旅游统计制度,为宣传推广、产品研发、行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实现旅游、气象、交通运输、环保等旅游相关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鼓励旅游企业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3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重要乡村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信息推送。(牵头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重点专项15:推进智慧农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建设,到2021年,力争使我市农业物联网高质量应用点达到20个以上,农业物联网应用面积与规模设施农业面积之比达到20%以上;开展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全市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农业生产数据库,实现农业资源精准化管理;开展农药管理、耕地质量监测、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农业管理方式转型升级,到2021年,力争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5%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重点专项16: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深入挖掘“互联网+商贸”新亮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商贸企业向电商转型,培育文化旅游、网上订餐、生鲜农产品销售等区域性电商平台。鼓励发展“互联网+产业”平台,支持全市骨干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平台经济和企业品牌。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镇、示范村、示范企业。积极促进“互联网+外贸”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开展海外仓、体验店等外贸发展新模式。推进全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自建跨境电商进口、出口网站及平台,培育一批跨境电商示范企业,打造特色跨境电商“产业带”和跨境电商载体,加快培育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到2021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超20%以上。(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六)市域综合治理协同工程

重点专项17:建设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以推进全省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试点为引领,以“全要素”城乡社区网格为基础,以综治中心为枢纽,以服务管理为重点,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按照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一张网、五统一”要求,全面整合组织、综治、公安、民政、司法、人社、自然资源和规划、环保、住建、水利、农业农村、文化、卫生、城管、应急等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资源和系统,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最大限度整合基层服务管理资源,全面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网格+网络”等服务管理模式,推动网格化社会治理与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互为支撑。探索搭建智能研判模型,建立面向实战的预测预警预防机制,实现社会治理工作更精准、更精细、更高效。(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

重点专项18:建设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建设道路交通监测、决策、控制、服务为一体的交通大数据集成指挥平台,实现路况信息可视化、交通管制可视化、交通组织可视化,开展交通管理大数据研判工作,实现交通事件的主动发现、主动处置和预知预警,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推进汽车电子标识在全市机动车辆的安装应用,推行电子通行服务和电子围栏相结合的一体化管控服务。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设涵盖路内和路外、全市统一的智能停车管理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改造和运营智能停车场,并与市级平台对接共享停车数据,停车场数据接入覆盖率超过80%,实现全市停车诱导信息的统一归集和发布。推进综合新能源车辆及充电设施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全市新能源车辆和充电设施的安全监管。(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重点专项19: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在“数字城管”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统一全市采集事项编码、技术指标定义,搭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城管大数据平台,并与执法管理、停车管理、环卫管理等各业务子系统整合对接。推动城市部件物联网感知设施的部署,完成城市管理领域各类专项数据的普查入库,完成重点管理对象基础信息录入和建档,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和挖掘。建立集合问题分析、状态预测、案件流转、实时监管、应急指挥、公众服务、考评监督于一身的智慧化城市管理综合性平台,促进城市管理智慧化。深化数字城管APP移动客户端软件应用,实现各类城市管理专项数据的智能化推送和日常采集更新,开辟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监督管理绩效的通道,建立“群管共治”的长效机制。(牵头单位:市城管局)

重点专项20:建设城市应急指挥调度体系。建立健全城市安全防控预警监测系统,应用视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以实时在线监测、分析研判预警、应急处置调度和责任体系落实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安全服务中心,提高城市安全感知的灵敏度、研判预警的精准度、应急处置的及时度。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与安全生产、消防预警、防汛抗灾的深度融合,着力加强重点企业、重点场所、关键区域的安全生产、消防救险、应急救援的综合监管指挥能力。(牵头单位:市应急管理局)

重点专项21:深化智慧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推动“雪亮工程”,建设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和综治视联系统,整合政府和社会各类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满足政府职能部门、行业条线、企业单位、社会公众的视频应用需求。建立常态化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到2021年实现3万路以上海量视频的接入共享,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切实提升公共安全防护水平。(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重点专项22:建设“感知公用”平台。全力打造“感知公用”平台,整合二次变频供水系统监测、供水管线GIS、污水泵站能耗监控、环卫作业定位、小泵坑监控、供水监测、环卫作业监管、环卫机械车辆作业监控等系统,提升供水、污水、环卫、燃气等板块运行质态,提高管理、调度、应急处置水平。(牵头单位:市公用事业管理局)

公共信用管理协同工程

    重点专项23:深化公共信用平台建设。完善公民和法人单位的信用信息记录,有效支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拓展公共信用综合服务平台的查询、预警、发布等服务功能,全面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与联动监管。重点加快推进政务信用、商务信用、社会信用和司法公信领域的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和经济社会秩序。到2021年,公共信用平台实现社会成员信用信息全覆盖。(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八)生态资源保护协同工程

重点专项24:建设时空大数据平台和“多规合一”信息系统。建设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整合基础时空数据、公共专题数据、物联网实时感知数据、互联网在线抓取数据、本地特色扩展数据等有关信息,构建多节点分布式时空大数据管理系统;面向不同应用场景,构建时空云平台,包含桌面平台和移动平台两部分;根据我市发展需求,开展智慧应用示范,突出实时数据接入、时空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处置等功能。通过智慧时空大数据促进规划数据的统一管理、共享利用和综合展示,实现全市“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前提,建立以三区三线为规划底图的信息平台,解决规划编制前的各项基础评价的数字化,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的矢量化,为项目的前置预审批、并联审批提供重要支撑,提高审批效率。(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重点专项25:建设智慧环保管理体系。重点推进水环境、大气质量“天网工程”建设,整合现有的环境质量监控、污染源监控、生态监控,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环境要素、污染源排放及环境风险预警进行全面感知和动态监管。建立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指挥、环保业务信息综合分析、环境监测预警系统、生态监测预警系统等智慧应用系统,逐步形成宜兴环保“大平台、大整合、大数据、大协同”的布局,实现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环境监管、优化环境决策的目标,满足环境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总量控制、生态规划等需求。(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九)安全保障支撑体系

重点专项26: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宜兴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数据加密特别是国产密码应用和脱敏技术应用,实现可用不可见数据的沙箱模式,强化数据权限管理,建立数据授权使用机制,保障数据全流程安全使用。建设切合政务云计算平台、城市数据中心安全需求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策略方针、安全规范标准、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监测和预警通报工作,坚持依法监管,严厉打击网络攻击破坏、滥用数据等行为。(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成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统筹协调工作,建立部门间联动推进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各部门按照行动计划和责任分工,进一步细化项目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组织推进本部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二)优化发展模式。优化完善政府信息化项目全过程管理模式,统筹全市信息化建设资金,加强对智慧城市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成立智慧城市投资建设运营主体,做好大数据中心和公共性智慧应用项目的建设工作。鼓励社会化力量投资建设智慧化应用项目,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运营能力。

(三)加强人才引培。强化我市首席信息主管(CIO)队伍的建设力度,组织常态化的技术交流和培训。继续强化招才引智,放大“陶都英才”政策效应,多渠道引进各类高层次、复合型和适用型信息化领域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优势,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强化监督考核。建立智慧宜兴评价考核体系,从政策标准建设、投资收益分析、应用实效性、技术适用性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全市年度机关绩效考核,确保各部门工作责任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