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港澳台宝典大全>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财政资金直达基层>重要政策

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文字实录

来源:市财政局    日期:2021-10-19 17:12:36    浏览次数:
索引号 014046317/2021-05472 生成日期 2021-10-19 公开日期 2021-10-19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市财政局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财政、金融、审计 主题(二) 财政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经济,管理,资金 分类词 经济管理,财政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文字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5月21日(周五)下午3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预算司司长李敬辉、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出席发布会,介绍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现将文字实录摘录如下:

  许宏才: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例行吹风会。4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审议了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建设情况,对实施好常态化直达机制进行了专题部署。今天,财政部和审计署的同志一道,向大家介绍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实施情况及进展,并回答大家的问题。下面,我先做个简要介绍。

  2020年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有效应对疫情影响、支持地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指导推动,要求切实抓好直达机制落实,提高财政政策效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财政部把落实好直达机制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跟踪问效,积极宣传解读,全力做好相关工作。审计署组织开展直达资金专项审计,采取数据分析和现场审计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督促地方整改。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立足本地实际抓好组织实施,为直达机制落地见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直达工作扎实有序、平稳高效、成果显著,促进了宏观调控与微观落实有效结合,促进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为开展疫情防控、纾解企业困难、保障基本民生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通过重构流程、压缩时间、高效管控,直达机制实现了“快、准、严”的预期目标。一是资金下达“快”。直达机制畅通了资金分配使用管理链条,压缩了中间环节滞留时间,有力保障了有关政策加速落地生效。2020年用20天左右时间将九成以上的直达资金下达到位,效率显著提高。二是资金投向“准”。通过增加备案审核环节、建立受益对象实名台账,有效对接资金供给与需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在2020年直达资金形成的实际支出中,市县基层占比超过了96%;用于支持企业纾困解难支出8379亿元,惠及各类市场主体95万家。三是资金监管“严”。专门搭建了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对直达资金实行穿透式全流程监控,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监督制度,盯紧盯牢资金去向和用途,确保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按照去年10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在认真总结2020年直达工作的基础上,我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建立了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在保持“中央切块、省级细化、备案同意、快速直达”流程基本不变,以及现行财政体制、资金管理权限和保障主体责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直达范围、分配办法、工作机制和资金监管等方面进行了适当调整,通过改革优化资金分配格局,进一步发挥好直达资金惠企利民作用。总的来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资金规模有较大幅度增加,由去年的1.7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增加1.1万亿元;二是聚焦基层“三保”和惠企利民,直达范围已基本覆盖了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并包括用于保障基层财力的2项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及部分对企业的补贴资金;三是行动早、见效快,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着手研究建立常态化直达机制,提前做好资金分配等准备工作,进一步提高直达资金下达进度和使用效果。各地区认真做好项目储备,抓紧制定细化方案,升级改造监控系统,保障直达机制落地见效。有关中央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及时制定资金分配方案,加强对地方的政策指导和资金监管,确保资金投向精准有效。人民银行组织各级国库按照拨款指令,及时办理资金拨付。审计署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到位。从目前情况看,2021年常态化直达机制执行情况良好,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审计署等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持续抓好常态化直达机制实施,加强直达资金使用监管,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谢谢大家。欢迎记者朋友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正如许部长刚才介绍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今年已经建立了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有序实施,能否详细说明今年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相较于去年有哪些变化?

  许宏才:谢谢你的提问,今年的常态化直达机制是在总结去年经验基础上做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们认真总结了2020年直达机制实施情况,研究提出了建立常态化直达机制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去年年底,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和审计署共同研究了当中的成效和问题,很好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研究制定常态化直达机制。

  总的看,与2020年机制相比较,常态化直达机制在原来的基础上,该坚持的坚持、该补充的补充,遵循“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在巩固拓展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基础上,积极改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在“不变”的方面,主要是继续保持现行财政体制、资金管理权限和保障主体责任基本稳定,坚持“中央切块、省级细化、备案同意、快速直达”的流程不变。这也是直达机制的核心内容,确保资金是一竿子插到底。

  在“变”的方面,主要是完善和提升方面,对照2020年直达机制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直达范围、分配办法、工作机制和监控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范围由新增资金调整为存量资金。去年,直达资金主要是抗疫特别国债和新增财政赤字安排的一部分支出。今年,抗疫特别国债不再安排,财政赤字总量有所调整。这样我们把直达资金范围由原来的增量资金,改成现有存量资金,总共涉及了27项转移支付,总额2.8万亿元,主要涉及惠企利民资金,总量增加了1.1万亿,基本实现了中央民生补助资金的全覆盖。

  二是资金的分配由全部安排给市县调整为兼顾省级统筹的需要。去年是增量资金,我们强调向基层倾斜,省级政府是“过路财神”,要分配到基层。今年大量是存量资金,我们对地方提出的要求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实省级要留用的可以留用一部分,尽可能多向基层倾斜。

  三是省级细化的时间做了调整,由去年的一周时间延长到30天左右。去年,因为人代会开得比较晚,为满足抗疫的需要,时间比较急,所以去年是非常态化情况,对资金更快下达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是按照正常预算的流程走,往往是前一年10月份开始提前下达下一年预算,所以我们去年10月就开始做,省里有比较宽裕的时间,时间预留更充分,工作也能够做得更细。

  四是工作机制由以财政部门为主过渡到注重发挥各方作用。我们建立了跨部门的协调机制,今年除了原来几个操作部门和监管部门外,又扩充了教育部、卫生健康委,形成了比较好的部门协调机制。

  五是监控系统由数据追踪扩展到全程管理。去年,很短的时间里建立了监控系统,重点放在数据跟踪上,资金到哪儿了,分配了没有,拨付到使用单位没有,拨付到使用单位之后使用单位用了没有,重点是数据跟踪。今年增加了很多功能,实施一些全程的管理,各个部门对于数据信息共享也做得比去年更好一些。

  总的来说,今年在“变”与“不变”的基础上,在调整完善的基础上,常态化的资金直达机制使得资金分配更加科学、项目质量明显改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各方职责更为清晰、资金监管更为严格。从目前执行情况看,总的还是好的。谢谢。

  新华社记者:如此大额的资金想要精准直达基层,离不开监管机制的建设和加强对每一笔资金严格监管。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提出要健全直达资金监管体系,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谢谢。

  许宏才:我们预算司在牵头做这项工作,各个部门在协同。这个问题请李敬辉同志回答。

  李敬辉:正如你所提问的那样,科学、严密的资金监管体系是促进直达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的重要保障。财政部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把直达资金监管体系建设与直达资金分配、下达、使用等工作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已经建立起了科学、严密的直达资金监管体系,确保了落实直达机制各项要求。概括来讲,就是4个“一”,即“明确一个目标,构建一套制度,搭建一个系统,建立一个机制”。

  所谓一个目标,就是明确直达资金监管的工作目标。即“一竿子插到底”。围绕直达资金分配、下达、使用等整个流程,建立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资金监控体系,确保资金下达与资金监管同步“一竿子插到底”、“一竿子”插到基层和项目单位,全面提高直达资金分配、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所谓一套制度,就是构建直达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目的是为了提高直达资金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做好直达资金监控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关于加强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督的通知》《财政部关于做好2021年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有关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构建了覆盖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和监管全过程的制度体系,明确管理要求,细化管理措施,构建起直达资金制度体系。

  所谓一个系统,就是搭建直达资金监控系统。所有资金流向均在系统监控下进行。建立贯穿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的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实现资金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跟踪监控。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掌握资金停留在哪儿、停留了多久、在什么时间支付给了谁。同时,通过设置预警规则,可以对截留挪用、虚列支出等严重违规行为进行自动提醒,提高了监管效率和便利化程度,有利于审计监督部门及时跟进,促使相关单位立行立改,起到了很好的威慑、规范、警示和纠偏的效果。

  所谓一个机制,就是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就是按照国务院领导要求,建立了部际专项工作机制,邀请与直达工作相关的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共同协商解决重大问题。同时,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向审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全面开放监控系统数据,加强各部门在资金监督方面的协同配合,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确保来之不易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从实施情况看,各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利用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加强线上监控和线下监督,有效防范了资金挤占挪用、沉淀闲置、套取骗取等风险,资金违规使用问题少,直达资金使用效果好。

  凤凰卫视记者:2020年直达资金审计的结果怎么样?发现了什么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整改情况是怎么样的?谢谢。

  许宏才:这个问题由审计署同志回答。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司长:谢谢你的提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实行直达管理的新增财政资金开展了全过程、全覆盖跟踪审计。从审计组织看有三个特点:一是坚持全国审计“一盘棋”。审计署统一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按照“统一组织、分级负责”的原则纳入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统筹实施此次专项审计。二是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机关坚持监督关口前移,全程跟踪,审计内容涵盖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下达、管理使用及绩效情况全过程。三是实现了数据分析与现场审计两个全覆盖。数据分析实行常态化全覆盖,现场审计实行分阶段全覆盖。每个月有计划抽审部分市县开展现场审计,至2020年底实现对各省本级及使用直达资金的全部342个地市、2854个县区的现场审计全覆盖,对部分重点市县还分阶段进行了多轮抽审,共计延伸调查4.72万个单位、3.74万个建设项目、1.28万户企业。

  审计结果表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重大决策部署,有效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帮扶了市场主体、保障了基本民生,有力支持了常态化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体系和重大项目建设,有力有效支持保障了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到位,促进了上亿市场主体的生存发展,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从而赢得各项工作主动权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创新实施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下达更加快捷,投向更加精准,监管更加有效,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总体严格规范。

  但审计也发现,部分地区在直达资金预算分配、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资金分配不够科学精准;有的地区将资金投向已完工或年内无法开工项目,未产生新的实物工作量;有的地区资金下达支付不及时;部分地区违规将资金拨付至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财政专户或超进度将资金拨付至项目单位;部分地区违规将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清偿欠款、招商引资或其他与抗疫无关支出;少量资金被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或违规发放。针对这些问题,审计机关提出了进一步加大直达资金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问题整改问责力度,进一步盘活用好结余结转直达资金,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等建议。

  审计机关坚持“边审边促、边审边改、边审边建”,把推动整改贯穿审计全过程,充分发挥全过程跟踪审计早发现、早揭示、早整改的优势,许多问题在萌芽中、过程中及时反映,促进及时整改,许多问题做到了即审即改、边审边改,更好发挥了审计机关“查病、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有力促进了地方加快直达资金分配拨付、规范资金管理使用、加快项目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政策落实到位。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财政部2021年建立了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27项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整体纳入直达机制,资金总量达2.8万亿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直达资金审计,要求审计机关继续加强审计监督,促进用好直达资金,聚焦资金使用“最后一公里”,推动政策充分发挥效益;财政、审计及相关部门都要加强监督,动态跟踪地方资金分配、拨付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问题,对相关地方和责任人要视情通报约谈,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彻查一起、严肃追责问责,确保直达资金用在刀刃上,更好发挥惠企利民实效。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审计署已将2021年直达资金审计列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中统筹实施。审计机关将紧紧围绕“及时、直达、精准、安全、绩效”的目标要求,对中央直达资金分配下达、资金拨付、管理使用等情况开展审计,重点关注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快不快、投向准不准、使用合不合规、政策效果好不好,聚焦资金使用“最后一公里”,注重揭露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违规将资金用于形象工程、楼堂馆所建设等典型问题,通过揭示和反映问题,督促整改,促进完善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促进直达资金及时分配下达、规范安全使用、提高资金效益,更好发挥惠企利民实效。谢谢。

  许宏才:我补充一下,刚才审计署介绍了审计的情况。实际上,直达资金监控系统最大的好处,是所有的信息全部在一个系统里实时、动态反映。这个信息系统,首先是地方在使用,包括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在使用。到中央层面,相关资金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都在使用,审计署是最后一个环节。平时这些数据全部是实时动态的,我们也是第一时间能看到,一旦有预警信息就会立即传递到各个地方,包括部门或者单位,马上反馈,红灯闪烁,就要作出处理。处理完了,销号了再显示正常。但也不能完全解决审计署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有些技术上反映不出来,但事实上还是违规的问题。我们通过监控系统实现多部门合作、多部门提前介入,形成合力,目前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我就补充这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根据4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要进一步落实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请问,财政部下一步有哪些措施保障直达机制的顺利有效实施?谢谢。

  许宏才: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部署,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具体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突出直达资金使用重点,做好剩余直达资金下达和使用,严格直达资金监管,为下一步做好直达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会坚决贯彻落实。重点抓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资金下达落实。目前中央财政直达资金已经下达了90%以上,2.8万亿的90%以上。我们将根据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和地方对于资金的实际需求,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测算审核,尽快将剩余资金下达到位。还有不到10%没有下达,这些需要根据工作进展下达,有些需要在后几个月实施。同时,督促地方加快资金分解细化进度,及时履行备案程序,尽早将资金下达到使用单位,尽快形成实际支出,推动相关政策迅速落地发挥作用。

  二是严格直达资金监管。这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我们将与审计署、人民银行以及有关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动态跟踪直达资金的分配、拨付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纠正问题,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通报约谈制度,严肃追究违法违规人员责任,切实做到发现一起、彻查一起、问责一起,确保直达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地方政府也要落实主体责任,管好用好直达资金,防止资金挤占挪用、沉淀闲置。

  三是强化资金监测调度。财政部将继续加强库款运行监测分析,坚持直达资金单独调拨的有效做法。财政资金调拨,一方面是预算指标管理,另一方面是资金调拨。资金调拨一般是根据支出情况打捆走的,我们对直达资金还是采取单独调拨的有效做法,保障各地区直达资金支付需要,防止“项目等钱”。同时,硬化预算执行约束,加强绩效管理,健全直达资金监控体系,优化监控预警机制,为资金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控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加强对地方督促指导。督促省级财政部门继续当好“过路财神”,加大财力下沉基层力度,为市县基层补充财力,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风险,引导地方在中央直达资金基础上因地制宜扩大当地直达资金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放大直达机制效果。现在是这样安排,中央直达2.8万亿,地方对这些项目配套安排的资金,我们也一并纳入到这个范围里面,一块儿进入到监控系统。同时,密切跟踪直达机制实施进展,结合地方反映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完善常态化直达机制有关管理措施。

  总之,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接下来我们还将把这个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好,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让这些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刚刚许部长介绍今年中央财政将民生补助的各项资金一并纳入直达范围,资金总量达到2.8万亿,规模明显是大于去年。能否再介绍一下,到目前为止前四个月的中央直达资金分配使用情况?地方上对直达资金使用情况是怎样的?重点支持了哪些领域?谢谢。

  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我介绍一下今年前四个月中央财政直达资金分配使用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今年以来,财政部和相关部门建立实施了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正如前面许部长介绍的,前四个月直达资金执行情况良好,预算资金迅速下达落实,预算支出重点向基层倾斜,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更快更有效落实了惠企利民政策,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对常态化直达机制执行结果的一个判断。

  有以下数据支撑这一判断。从预算资金下达情况看,整体上超过90%的直达资金下达到基层和使用单位,下达情况分几个层次:2.8万亿中,中央财政已经下达了2.579万亿,下达比例92.1%;省级财政已分配下达2.362万亿,达到了中央财政下达的91.6%。其中,按照有关规定,省本级使用了0.869万亿,下达市县1.493万亿,市县财政接到上面直达资金指标后,已经将1.428万亿分配到资金使用单位,达到省级下达的95.6%。

  预算指标下达后,总体来说,实际支出情况支出超过1万亿,按比例算,进度超过了四成。这个进度明显高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进度。这表明直达资金要保的重点是保障到位的。截至4月底,各地区形成支出1.071万亿元,支出进度达到了41.5%,分别高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10.3个百分点,高出序时进度8.2个百分点,我们直达资金中保重点是保得非常到位的。省级支出约3829亿元,占比35.7%,市县基层支出约6882亿元,占比64.3%,这体现了常态化直达机制“据实分配资金、增量向基层倾斜”的要求。

  从支出成效看,各地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着力优化支出结构,突出直达资金的使用重点,推动资金流向群众希望、企业期盼的方向和领域。我们作了以下统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支持保居民就业方面,初步匡算,就业补助和普惠金融支持创业等方面,资金支出超过110亿元,支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就业总体形势。在支持保民生方面,各地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的支出,超过了7400亿元,占总支出的近七成,有效地发挥了保基本民生的作用。在支持保市场主体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相关惠企资金累计支出超过1500亿元,惠及各类市场主体达28万家,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在支持保基层运转方面,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支出超过1800亿元,切实保障基层保工资、保运转等重点支出需要,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在支持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方面,初步统计各地区用直达资金安排的1亿元以上的项目超过2400个,总规模超过1.1万亿元,有力保障了农田水利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有序开展,有效促进投资补短板,夯实经济稳定恢复基础。

  前面这些统计,有些领域的资金有交叉,这种分类是为了更直观的体现某个方面的资金支出状况。从上面这些情况可以看出,财政资金直达作为宏观调控方式的一个重要创新,今年前四个月通过实施常态化直达机制,对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来看,前四个月直达机制有力有效安全到位,在冲抵部分阶段性政策“退坡”影响,促进经济稳增加固、稳增向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完成今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资金直达机制监控后台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现在怎么样?有没有具体的案例?谢谢。

  刘金云:我先介绍监控系统搭建的整体情况。我们这个系统是在去年疫情影响的特殊情况下,党中央决策要实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在非常紧急、特殊的情况下,我们建设了直达监控系统。系统搭建的时候因为很急,马上要投入使用,所以我们在原来的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的基础上做了升级改造,当时用了20多天时间,联通了中央、省、市、县各级的财政,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让它尽快发挥作用。

  直达系统的建立,首先要落实直达市县基层,系统的目标是每一端后面的端口达到全国各个市县,政策目标到哪里,我们的系统就部署到哪里。我们系统现在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份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所有县一级。我们这个系统从去年以来也是边升级、边改造、边使用、边完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让它发挥监控系统的最大效能。同时,这个监控系统还非常注重利用各个方面原有的信息系统,所以我们监控系统与全国各级的预算指标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以及有关资金发放系统一直在做有效对接,既能够比较快的把原有各个系统联合起来,发挥共有系统的作用,也能够节省经费,还能够减轻基层工作量。我们系统搭建到什么地方,审计就同时看到什么信息,我们看到的信息都是一样,这套系统在去年以来的直达监控中,发挥了特别好的作用。

  系统功能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动态监控。从资金源头贯穿到末端,能够掌握每笔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情况,确保流向明确、账目可查。二是建立实名台账。掌握被帮扶企业和个人受益情况,着力促进资金精准落实到位,发挥效果,让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到最急需的地方。三是实时预警。通过这个系统我们设置一些预警标准和规则,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内容,发现在资金下达、拨付、使用过程中一些违规行为或者需要提醒的事项,对疑点信息及时预警、及时整改。四是努力使数据穿透、挖掘分析。系统的所有信息在系统上都留痕,我们通过信息的穿透分析,通过不同区域间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提高管理效能。

  刚才这位记者讲,让我们具体举个例子。我以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的下达为例。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去年以来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第一步,财政资金下达预算时,中央财政预算指标下达给省里的时候,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在内的27项直达资金都打上“直达”标识,别的资金是没有这个标识的,中央财政打上直达标识以后,系统里面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央财政资金分配给了哪一级财政,什么时候分配的,具体金额多少,系统当中都可以看到。省对下也是这样一个程序。第二步,到了基层财政,它接到下达的预算指标后,要进一步分解给民政等部门,落到低保等具体项目上。在这个系统里,资金分配到哪个部门、落实到哪个单位、细化到哪个项目,在监控系统里都有比较清楚的监控记录。第三步,民政等部门开具“支付令”,将资金支付到救助站、低保户等受益对象。通过这么一套系统,付款人、项目、金额、用途、科目、付款时间、收款人、收款账号等30余项要素信息都会统一记录。包括发放到低保、特困人员等受益对象的明细信息也会导入监控系统。

  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促进系统实现对预算指标流、资金现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如果“三流”非常匹配的话,说明我们的监控非常到位,而且也是比较放心的。这也是前面许部长介绍的,我们资金下达使用和监管同步,“一竿子插到底”,让直达资金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上升为常态性的制度性安排后,要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是否意味着资金下达地方的数额和使用范围会经常性动态调整?这样如何做好与地方财政预算的衔接工作?谢谢。

  李敬辉: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允许做必要调整,但不是经常调整。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有关资金分配到地方以后,地方就应当按照预算执行,不经常进行调整。同时,按照“中央切块、省级细化、备案同意、快速直达”的直达资金管理流程,直达资金分配过程就是地方将直达资金与地方预算统筹安排的过程,已经形成了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减少执行中调整,我们进一步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适当延长地方分配的时间。我们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研究布置直达机制工作,并采取提前下达、指标预通知、加快资金下达速度等方式,为地方分配资金预留较为充裕的时间,提高项目分配的质量。

  二是加强资金分配和实际需要的对接。要求地方在分配资金时,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分配资金,确保资金分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

  三是允许地方对分配结果做必要调整。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地方分配结果的科学性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一些项目执行进度较缓或者不再需要使用,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我们允许地方按程序进行调整。

  四是加强直达资金与地方预算的衔接。一方面,按照预算法规定,中央直达资金要全部编入地方预算,在地方预算决算中全面反映;另一方面,地方在分配直达资金时,中央直达资金要与本地预算安排加强衔接,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加强对重点支出的保障,确保基层“三保”等重点支出不留缺口。

  许宏才:如果描述更清晰一点的话,直达机制还是按照《预算法》执行。《预算法》规定,预算一经人大审议批准,必须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不管直达机制还是其他资金都是这样。刚才记者同志提到,有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调整。《预算法》有相应的条款规定预算调整和调剂的程序,可以按照这个程序来进行预算调整和预算调剂。直达机制和正常的地方预算调整和调剂相比多了一个程序,有一个备案同意的程序。如果是地方自己做,地方不需要报财政部,因为有“备案同意”程序,如果它要做大调整的时候,需要按照我们定的规则,走备案同意程序。其他都严格按照《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去处理。回答完毕。

  封面新闻记者:实际操作中我们注意到一些财政审计部门反映了一些现象,资金下拨速度比较快,但受制于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等因素,出现了“钱等项目”的现象,请问这种问题如何解决?对进一步完善财政直达资金机制有哪些启发?

  许宏才:这个问题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总的来说,从各个方面反映“钱等项目”问题来看,客观来说,这个问题主要是在预算管理工作当中,有关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造成的。实行直达机制之后,并不会产生这个问题。但是,通过直达机制的运行,我们会在信息系统中很清晰地看出这个问题,钱下去了,一直放在那儿,迟迟不落实到项目或者落实到项目但是不使用。客观上讲,建立直达机制把这个问题暴露出来了,也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项目停在哪儿了,一目了然,大家都看得到,地方也能看得到,它就会着急。所以说,直达机制有助于发现这个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

  从直达系统反映来看,当然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没有这么迫切,特别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更迫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是要求地方提前做好项目准备,增加项目数量,提高项目质量,确保资金尽快落到项目,形成支出,减少沉淀和闲置。包括前面讲到10月份提前下达今年预算,由于以前发现项目比较慢,所以我们做了提前下达。我们本级部门预算编制一般从7月份开始,通过增加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资金的分配主要由行业主管部门为主,请行业主管部门加强项目的评审论证,根据年度工作需要科学分配资金,提高资金分配与项目需求的匹配程度,避免或者减少执行中的调整。财政资金的分配更多的是要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因为他对这些领域的项目,知道哪个更重要,哪个项目应该下大力气赶紧做,排到优先的位置,所以这一块我们更多地发挥部门的作用。

  三是增加地方分配资金的时间。去年10月开始做,也是出于这个考虑,给地方的时间更充分一些,这样地方层面就有更多时间来做。

  四是允许地方进行调整。如果真的碰到特殊情况,确实有些项目变了,按照规定程序可以去调整,避免钱安排了,因为项目不实施或者实施慢,还在那儿闲置。

  这是一个大的体制机制的问题。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已在这个方面作了部署,通过推进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改革意见当中,明确提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要健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项目为基本单元对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项目准备期就必须做好。通过改革争取做到预算一经批准,项目立即可以实施。下一步,按照改革的要求,我们将在这方面更好地推进工作。这实质上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仅是财政部门,还是主管部门和项目的单位,都要好好解决。我们相信,通过改革和扎实的工作,这个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实施以来,在确保安全、规范、有效使用方面,财政部出台了哪些对应举措?今年直达资金规模扩大至2.8万亿元。请问,直达资金规模是否越大越好,未来是否会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规模?谢谢。

  李敬辉:前面我已经介绍了发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是发挥财政部驻各地监管局就地监管的优势。对重大疑点问题展开现场核查,实现从财政支出端、资金使用端到项目建设端的全链条监管。

  二是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落实国务院关于各方面都要瞪大眼睛盯住资金的要求,在不同层级向省级和行业主管部门同步开放监控系统,形成监管活力。发挥省级和部门作用,特别是财政、审计协同发力,强化信息共享,盯住资金使用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让每一笔资金用得其所、用在刀刃上。

  三是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直达资金主要用于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方面,事关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地通过建立相关政策资金公开公示制度和违规问题举报投诉机制等,强化社会监督。对社会公众和媒体反映的问题,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督促地方该调整的调整、该完善的完善、该纠正的纠正。

  关于直达资金规模,去年1.7万亿,今年2.8万亿。我们将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结合实施情况,逐步扩大资金范围,逐步将惠企利民补助资金以及具备条件的其他资金实行直达管理。必须直达的都要直达,符合条件的或者有效果的要逐步纳到这里面来,我就回答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