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宜政办发〔2022〕57号 |
制发机关 | 港澳台宝典大全 |
成文日期 | 2023-03-02 |
文件类别 | 通知 |
文件状态 | 正在执行 |
各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办),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宜兴市“十四五”体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港澳台宝典大全办公室
2022年10月20日
宜兴市“十四五”体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体育突破瓶颈、提档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时期。为实现“十四五”时期宜兴市体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宜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国家、江苏省、无锡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宜兴市体育实际,制定宜兴市“十四五”体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一、“十三五”发展状况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时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宜兴市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较好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体育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体育综合实力快速提高。
1.公共体育设施全面提升。市级场馆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深入推进。全市镇(园区、街道)体育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完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形成了村村有体育健身场地、健身路径和健身活动室的“三位一体”群众体育设施网络格局。山体、湖边、公园等区域建设健身步道累计超过653.8公里,兴河运动中心等民营体育设施陆续建成。至2020年底,宜兴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5.46平方米。
2.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市实现了市级活动品牌化、镇级活动特色化、协会活动常态化的体育活动氛围,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局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全市年均开展市(宜兴市)级以上(含)全民健身活动100多项次。全市市级单项体育协会25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点900多个,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4733人,社会化健身指导机构达108家。建成江苏省级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国民体质总体达标率96%以上。
3.文体旅康养融合取得成效。宜兴“江南水城”体育旅游线路2019年和2020年连续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利用宜兴生态人文资源举办了中国宜兴“紫玉金砂杯”越野行走世界杯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建成了龙池山自行车公园、湖㳇深氧健身公园、丁山太湖绿道等10多个体育公园。相关乡镇和机构将群众体育活动与文化、旅游、养生相融合,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4.体育赛事承办提质增速。十三五期间,宜兴市承办赛事数量不断增加,赛事规模不断扩大,赛事品质不断提升。累计成功承办6项国际比赛、15项国家级赛事、9项省级比赛,以及200项市(宜兴市)级赛事。宜兴国际滑水公开赛、FIDSM动力冲浪板国际赛、国际风筝邀请赛等一批国际性体育赛事的举办拉动了宜兴经济,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竞技体育取得突破性发展。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通过复审,宜兴市运动队竞技体育成绩取得突破,确保了省内第一阵营的成绩。宜兴代表队2018年、2020年两次在江苏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暨县组田径比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实现了宜兴竞技体育历史性突破。裁判员队伍建设良好,“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级裁判员2人、一级裁判员22人次。
6.体教融合成绩突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稳步推进,市(宜兴市)队校办机制不断优化。全市现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1所,省级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7个,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个,市(无锡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2个,市(无锡市)级足球特色学校26个,市(无锡市)级篮球特色学校4个。
7.体育产业稳健发展。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体育产业实现总产出109.75亿元、增加值35.3亿元、省体育产业名录库登记企业数量673家。体育产业综合体发展势头明显,2017年宜兴市荣获“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称号。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协调发展优势显著,水上游艇、帆船等新兴体育产业兴起,体育融入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体育特色旅游得到发展。
8.体育彩票销售规范有序。体育彩票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公益形象及责任彩票理念更加彰显,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体育彩票中心每年被评为“全省体育彩票工作先进单位”。“十三五”期间年度最高销量达8.41亿元,累计销售30.96亿元,比“十二五”期间总销量增长74.42%,累计筹集公益金2.17亿元。
(二)存在的不足
“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不足。体育服务与人民群众的高质量体育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1.城乡发展不平衡。全市体育公共服务取得长足进步,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区体育场地设施供不应求、乡镇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率偏低,城乡体育社团服务数量和水平有较大差异。
2.科学健身意识不强。宜兴体育人口比率较高,但科学健身意识不强、健身知识缺乏;体育科学消费意识欠缺、消费动力不足。
3.高水平教练人才缺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机制已经建立,竞技成绩也比较突出,但优秀运动员培养人才短缺,高水平教练缺乏。
4.文体旅融合深度不够。宜兴文体旅融合发展意识提升,融合实践取得初步成效,但融合深度不够,相互渗透力和辐射力较弱。
5.体教融合优势未充分发挥。体教融合取得一定成效,但融合机制有待完善,体教资源整合优势未充分发挥,体教融合的综合多元价值未充分实现。
6.体育产业经济贡献度不高。体育产业发展速度快,但底子薄、规模小、专业化发展水平低,对我市经济贡献度不高。
(三)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全球发展新格局时期,国家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对体育事业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不断提出体育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并大力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深度融合。体育消费体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个性化发展趋势。受新冠疫情影响,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更强,对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更重视。国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区域发展战略为我市发展提供重大契机,为体育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将促成宜兴为“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和“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宜兴市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文体旅融合趋势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宜兴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能力强,体育高质量发展潜力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意见。领会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有效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十四五”时期宜兴体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体育事业“健民、育民、亲民、乐民”的特点,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工作实效,推进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产业、弘扬体育文化。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加强科学引导。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挥各相关行政机构的体育管理职能,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激发体育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有效引导、规范和监督体育市场行为、体育公共服务行为以及体育竞赛训练等行,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2.坚持市场导向,激发社会活力。坚持市场导向,以国际化视野,更高定位统筹推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特色赛事影响力和体育产业竞争力。引入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资源开发和经营,通过市场激活宜兴体育技术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激发多元经营主体的活力,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坚持协调融合,突出地方特色。坚持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医疗等协调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休闲、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相关领域相互联动、渗透和融合。统筹全市自然生态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区域化、产业化、品牌化特色,走具有宜兴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
4.坚持体育惠民,促进体育消费。确立以人为本,体育亲民、惠民理念。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倡导体育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身普及化,健身休闲活动品质化。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消费的热情。形成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建成与宜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高质量发展态势。以体育场馆为依托,形成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为主的结构合理、布局均衡、重点突出、优势凸显的体育发展格局。以宜兴市自然山水资源为基础,
加大体育与文化、旅游、康养等融合力度,建设成“江南山水运动休闲名城”,形成“文体旅融合发展宜兴样板”,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康模范市”。在创新和突破中确保宜兴市体育事业发展在无锡市、江苏省乃至全国位居前列。以国际赛事为平台,不断提高办赛水平,拓宽世界沟通渠道,彰显陶都国际魅力。
(一)抓配套、强服务,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
抓牢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使公共体育设施更完善,全民健身服务更优质。提高管理运营水平,最大限度利用好体育设施资源,使体育场馆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十四五”末,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6平方米,建成各类健身步道700公里以上,市(无锡市)级活动每年在100次以上;体育组织更完善、健身指导更科学、智慧体育更突出;实现高质量公共体育服务在“健康宜兴”建设、“体育强市建设”和“全国全民运动健康模范市”中的重要作用。
(二)抓特色、上水平,扩大竞技体育优势和贡献力
抓好宜兴竞技体育发展特色,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保持和提升田径、举重、篮球、游泳等特色优势项目竞争力,争取在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等潜优势项目上有新突破。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练5名以上,创建市级训练基地5个以上。形成以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龙头,各级体育传统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学校、体育俱乐部为骨干,学校办训、社会办训、俱乐部办训相结合的多渠道、多梯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校园足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35所以上。
(三)抓产业、重融合,提升体育产业规模和层次
抓住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注重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符合宜兴发展实际的体育产业发展态势。以宜兴运动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为重点的现代体育服务业取得突破,体育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体育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企业质量明显提升。提高体育投资项目招商落地质量,实现体育产业产值较快增长。培育运动休闲旅游(康复)基地1个、体育示范企业3个以上。责任体育彩票体系不断完善,在稳定销量的同时,公益形象更加彰显。到2025年,力争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超过42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9%,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5%。
(四)抓队伍、优环境,提升体育考核综合排名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本土人才队伍质量,引入省内外专家给予培训和指导,建立宜兴体育事业发展智库。建立文体旅融合发展制度保障机制,优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运动训练体教融合机制和市队县办推进机制。提高社会组织的实体化水平,优化奖补政策,提高体育活动开展质量。结合江苏省的体育考核方案,提高体育工作业绩,提升体育考核综合排名。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体育场地设施,提升体育健身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规划、优化布局,科学合理增加体育设施尤其是新型特色体育设施,更好满足相关赛事需要和多元化全民健身需求。实现存量体育土地资源有效供给,为各类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保障。合理布局和均衡城区体育场地设施,继续推进乡镇“一馆一池一中心”建设,落实补齐体育场地短板、提升村级体育设施利用率和便利性。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新建居民区配建体育设施的相关规定,加强社区健身中心建设,有效推动社会足球场地建设。鼓励各类闲置场地改建为体育健身场地。在现有绿地、公园、广场等空间增加体育健身元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配置体育设施以满足员工体育锻炼需求。探索建立宜兴市开放补助政策渠道,扩大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服务。引导和鼓励更多机关、企业、学校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加快标准化健身步道建设,继续保持在全省和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快体育公园建设,评选宜兴市体育示范公园。开发水上体育活动场所,丰富水上体育项目开展。提高体育设施智慧化管理和高质量服务水平,打造智慧健身服务平台。在步道建设中合理设置标识,加入路线标志、健康标准、能量消耗等元素,并渗透宜兴文化元素和旅游元素,促使健身步道集体育健身、文化展示、旅游宣传等为一体的综合载体。
重点落实项目:
1.城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升级改造体育中心健身设施,规划和建设宜兴市全民健身中心,落实城东梅林体育公园、城东江南大学校区西北侧、城西徐坝社区、城南高铁新城、城北人民路与宝鸡路交界处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2.健身步道建设。开展“宜路陶醉,宜路健康”健身步道品牌建设。开发宜兴市四分马、半马、全马赛道。优化城区健身步道,完善龙背山森林公园健身步道建设,建设环团氿、环东氿、大溪河、画溪河、芜申运河、荆邑大道等健身步道。开发环太湖健身步道,拓展丁蜀太湖绿道建设,争取贯通至新庄、周铁。打造环太湖健身步道。开发宜南山区健身步道,在阳羡旅游区内建设连接湖㳇、张渚、西渚和太华的徒步路线。开发宜南山区山脊线野外50公里徒步线路。
3.主题品牌体育公园建设。出台镇园街道体育公园建设奖补政策,打造5个市级特色体育主题公园。评选宜兴市10个特色体育主题公园。突出龙池山自行车公园自行车特色品牌,丰富体育健身项目,力争打造国际知名自行车主题公园。突出龙背山森林公园健身跑步特色,开发半马、三分马和四分马线路。突出东氿公园、团氿湿地公园、钱墅荡公园水上项目特色,打造水上主题体育公园。突出竺山湖湿地公园国际风筝节特色,打造国际知名太湖风筝节品牌。突出水浮地公园、备马圩公园、龙溪公园、黄龙山矿山公园等便民体育公园特色。突出湖滏竹海、丁蜀川埠等郊野体育公园特色。
4.水上体育空间扩建。建设水上运动港口和码头,拓展内河帆船、赛艇、水上冲浪、游泳等项目;升级改造“江南水城”水上观光游行路线,助推江南水上运动名城发展。
(二)推进体育活动开展,提升全民健身质量
推进群众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制度化、社会化、生活化、多样化、科学化,落实体育活动的亲民性、便民性和利民性;在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宣传推广等方面做好优质服务。实施全民健身精品战略,坚持场地设施建设与体育活动并举,各乡镇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谋划、建设一批全民健身品牌。加强“假日体育”、“休闲体育”、“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长廊”等城乡健身景观建设。办好宜兴马拉松、宜兴市运动会、全民健身日活动、太湖风筝节、元旦迎新长跑、送体育下乡等传统品牌群体活动。确保每年市级体育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高质量举办宜兴市第十届运动会;加强体育活动品牌建设,形成一镇一品、一组织一品的良好局面。促进体育与文化、医疗、教育、旅游、休闲、养生的融合,以提高全民健身质量。
重点落实项目:
1.体育宣传平台建设。推进和优化各类体育宣传平台,向群众普及体育健身常识,开设宜兴市体育健康大讲堂。
2.体育活动品牌打造。加快“跃动宜兴”全民健身大联动,结合体医、体旅、体教等融合发展思路和策略,结合各区、镇自然特色和社会发展特点,高质量推进一镇一品、一组织一品体育健身项目。
3.提升宜兴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服务能力。按照省级站点要求,建立市民体质监测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市国民体质信息档案库,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
4.制定宜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为高效推进体育活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全民健身质量,制定《宜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三)优化体育社会组织,提高社会体育服务质量
扩展体育社会组织数量和类型,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提升社会体育治理能力。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形成满足宜兴群众体育需求的现代化体育社会组织。强化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质量,健全体育社会指导员晋级培训与继续培训体系,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水平。优化完善群众性体育活动奖补办法,建立政府引导、体育部门协调管理、体育社团组织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服务组织体系。充分调动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协同、管理、服务、监督等作用。优化社会组织沟通合作机制,拓宽服务内容,提高社会体育服务质量。
重点落实项目:
1.建立体育组织联合发展平台。建立学校、社团、企业、机关等单位的体育事业发展联合组织或机构,共享体育供给信息、有效掌握体育需求信息、高效利用体育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体育服务功能。
2.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引入省内外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高水平专家为企业、各区县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社会组织提供指导,培养和提升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建立体教融合机制,培养青少年持续体育锻炼的热情
有效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发挥好宜兴体育和教育资源优势,建立体教融合高效运行机制,推动青少年德智体发展,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稳步提升,普遍掌握2项运动技能。扎实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积极推进专项运动项目进校园工作,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大力推动田径、举重、篮球、游泳等优势项目,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扩大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规模。成立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在青少年日常锻炼、运动训练、体育比赛中给予指导和协调。利用资源融合优势有效提高体育教师、教练、裁判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有效推行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鼓励“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形势,增加运动项目在学校中的普及力度,拓展“班级、年级、校级、市(县)级”四级比赛体制和联赛制改革,增加青少年学生的比赛机会,提高运动热情,形成自信、自律、自强等综合素养。
重点落实项目:
1.建立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宜兴政府牵头,从体育和教育部门选派人员,确定体教融合领导小组人员构成,按照江苏省体教融合实施政策编制体教融合工作小组工作方案。
2.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加强学校青少年体育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让广大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五)优化运动训练机制,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进一步优化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布局,解放思想,积极作为,集中资源打造优势项目,培养更多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做优、做强田径、举重、篮球、游泳等优势项目,稳步提升足球、乒乓、羽毛球、跆拳道等潜优势项目和其它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促进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大胆引进先进训练理论,不断改进训练手段和方法,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提升训练质量。加强运动队伍建设和管理,落实优秀教练员奖励机制。重视训练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训练管理水平。提高教练员的政治觉悟、法治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和训练水平。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保证优秀运动运动员的优质高中教育,并努力扩大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运动训练科学下沉到幼儿群体,提高后备人才规模。开展县级业余训练考核评估,推动各乡镇加大体校和俱乐部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
重点落实项目:
1.省队(市队)县办训练队建设。根据与江苏省体育局、无锡市体育局签署的相关协议内容,扎实推进男子足球、女子三人篮球、排球和体适能等省队(市队)县办项目发展。
2.市级代表队组建。发展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项目,并组建市级代表队。
3.水上项目建设。推广和扩大内河帆船、赛艇、皮划艇、龙舟、水上冲浪板等水上项目。
(六)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拓展创新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和利用宜兴体育、旅游特色资源及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体育产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培育新的城市特色、经济增长点。发挥水上体育竞赛表演的引领作用,助推体育产业、全民健身和健康宜兴建设,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地域特色体育旅游品牌。以创建“江南户外运动名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主要抓手,将宜兴建设成为运动休闲产业链比较完整、基础设施比较齐全、配套服务比较完善、特色鲜明的生态体育之城,成为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中国高端体育休闲康养基地、全国知名体育旅游度假区、国际品牌体育赛事举办地。完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完善文体旅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文体旅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重点落实项目:
1.提升品牌赛事影响力。高质量举办宜兴国际马拉松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动力冲浪板锦标赛、全国帆船锦标赛、“中国杯”国际标准舞大赛、太湖风筝节暨全国风筝精英赛,创办“全国定向越野锦标赛”等大型体育品牌赛事,提升城市影响力。
2.太湖国际水上运动休闲中心打造。利用宜兴水域资源特色和地缘优势,借助环太湖新经济生态圈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太湖国际水上运动休闲中心。
3.自行车公园升级。升级软硬件设施条件,充实体育文化元素、优化体育服务内容质量,有效落实龙池山自行车公园整体提升项目。
4.精品体育旅游线路建设。通过扩大文体旅资源融合范围,加大融合深度、提高融合质量,新增一条国家级精品体育旅游线路,争创全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
5.旅游度假区建设。利用现有资源优势,落实云湖景区体育、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积极创建江苏省旅游度假区建设。
6.制定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基于宜兴市文体旅产业资源状况,确定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和任务,借助高校科研优势制定《宜兴市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21-2025)。
(七)优化体育供给,促进体育消费
优化体育供给,利用宜兴资源禀赋,做强经营主体,发展体育经济,切实提升本地体育供给质量、效益和水平,以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体育事业跨越提升。改造社区健身场地,优化升级足球场、篮球场,升级游艇辐射区。引入智慧体育技术,提升健身休闲服务质量,提高赛事参与和观赏服务水平。整合市、区(县)体育资源,为群众提供健身指导、体质检测、知识培训、信息咨询等体育服务。提升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质量。全面提升农村体育健身服务,培养乡镇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识。推进职工医保“专属健身卡”健身消费服务,扩大职工医保的健身消费服务人群数量。完善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出台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相关办法,加大各单项运动协会、体育社团和其他社会组织承担体育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引导群众形成体育消费观念,培养健身休闲习惯,逐步提高体育消费水平,增强体育消费粘性。提高节假日体育赛事、体育表演、体育文化活动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延展体育消费新空间。
重点落实项目:
1.成立体育产业联合会。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成立体育产业联合会,并建立日常工作机制。通过联合会平台为全市体育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进而优化体育产业供给水平,促进体育消费。
2.培育特色体育运动项目赛事。紧扣宜兴城市特色和资源优势,打造专业特色精品体育赛事,举办更多国际体育赛事,拉动宜兴城市消费、助力“宜兴体育”品牌,凸显城市品质。
(八)加快校园足球发展,促进竞技水平提升
深入贯彻国家、省、市足球改革发展方案,统筹政府和社会资源,发挥市级协会功能,加强足球社会组织建设。优化足球场地供给,有效利用现有体育场地资源,新建一批标准型、非标准型足球场和多功能笼式足球场。强化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形成年龄衔接有序的足球教练人才梯队。强化各项校园足球发展措施,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培养机制,理顺优秀足球运动员输送渠道,建成全省有影响力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全市足球联赛体系,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社会足球联赛、校园足球联赛。引导各种社会力量赞助足球赛事、参与足球公益活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足球事业发展,形成足球事业与足球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足球运动发展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前列。
重点落实项目:
1.足球场地建设和管理。按照省、市(无锡市)场地建设要求高质量推进校内外足球场地建设。提升各类足球场的社会化管理水平,扩大中小学足球场使用力度,积极促进校园足球发展。
2.中小学足球联赛改革。优化和提升宜兴市中小学生足球比赛制度,组织市中小学生春秋季足球联赛,扩大中小学足球联赛的社会影响力、有效发挥中小学足球赛事的综合教育功能。
3.校园足球教练员能力提升。实施校园足球教练员能力提升计划,有效提高校园足球教练员的教学能力、专研能力和训练技能,提升教练员的思政水平和综合素养。
五、保障措施
(一)深入体制创新,优化政府服务
深入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将体育高质量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各行政管理部门在体育发展中的宏观引导、政策规范、市场监管等基础保障作用和专业服务职能。建立政府国际化视野,加强政府服务意识,优化政府治理能力;建立政府各部门联合服务机制,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发展做好服务,引导和扶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
(二)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落实
根据现有的政策制定行动方案,及时出台配套政策,保证规划落实和项目落地。各相关部门将体育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列入工作绩效评估和考核范围。政策执行活动与行政执法管理、绩效考核评估相协调。针对重点落实内容,明确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和落实处室;推进职能协同工作机制,落实体育高质量发展具体行动方案。
(三)加强安全保障,坚持防控为先
加强各类体育健身设施的安全监管,确保各类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各类体育场馆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和消防安全标准。坚持防控为先,建立各类体育活动安全防范机制,以及相关信息的保护措施;优化、强化体育活动开展安全防范措施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