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4046317/2023-06283 | 生成日期 | 2023-12-29 | 公开日期 | 2023-12-29 |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教育局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科技、教育 | 主题(二) | 教育 | 体裁 | 意见 | |
关键词 | 学校,学生,义务教育 | 分类词 | 科技,教育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述 |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教育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高质量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宜兴实际,制定本意见。 |
关于优先推进宜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教育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高质量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宜兴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党建引领,营造良好生态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委政府教育主体责任,完善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议事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定期开展教育专题调研、研究教育热点问题、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压实学校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的示范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稳步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健全教育法规制度体系,强化教育理念引领,创新教育治理方式,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2.营造良好重教氛围。弘扬“崇文尚教”优良传统,建立教师评先评优制度,大力选树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开展形式多样的“礼赞教师”活动。倡导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充分发挥宜兴市教育发展基金助力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支持的尊师重教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3.强化教育督导评估。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督政、督学和监测评估工作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压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职责任。建立教育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和督导问责机制,开展对镇、街道及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评估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优化完善校(园)综合督导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运行机制。
二、深化改革,激发教育活力
4.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制定学校自主管理清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严格控制面向义务教育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扩大教育交流合作,支持鼓励高中高校合作办学。积极引进知名高校来宜办学。
5.完善教育评价改革。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深化学校评价改革,建立学校发展性评价机制,引导学校办出特色。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完善教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战斗力。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多渠道人才培养模式,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优势。深化用人评价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引进、管理、评价、流动机制,让各类人才创新有平台、发展有机遇。
6.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建设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之间贯通式培养体系,构建学段衔接有序、一体推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建立健全以工程教育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探索设立工程教育实验班,打造工程教育实验校、实践基地。深化高中与高校合作,推进英才计划。
三、协调发展,促进整体提升
7.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坚持公办为主,鼓励园区、镇、街道采取多种形式改制现有民办幼儿园,加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规范社会力量办园。加快省、市优质园建设。深化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推动区域课程游戏化、“指南”实验园和幼小科学衔接工作,创新区域研究机制。
8.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巩固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果,探索跨区域、跨学段组建教育集团。深化“新优质学校”培育,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深度推进智能终端支持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途径,形成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数字资源供给模式。积极争创国家、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县。
9.推动高品质学校建设。探索高品质学校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区域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全力推进省高品质示范高中、特色高中建设。全力支持宜兴中学建成高品质示范高中,宜兴一中建成高品质特色高中。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10.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构建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融合办学格局,探索“中高本”纵向贯通的现代职教“宜兴模式”。围绕宜兴“3+3+N”现代产业集群,健全专业布局结构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特色专业体系。推动校企行合作共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研究,增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加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深化终身教育综合改革,增加终身教育服务的优质供给,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养。支持在宜高校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学科专业,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地方高校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
四、聚焦内涵,提升教育质量
1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大中小德育工作体系,打造“宜德育”品牌,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和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覆盖率达100%,建立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育人模式。深化体教融合,提高阳光体育运动实效,强化体质健康监测。实施美育提升行动,高质量开展艺术精品进校园活动。加强劳动教育,推动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
12.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建立与新课标、新课程相适应的具有宜兴特色的课堂教学范式,打造“宜育”好课堂品牌,构建高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作业管理、学业评价、课后服务,高质量推进“双减”工作,发挥联席会议功能,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13.深入推进内涵建设。成立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指导中心,聘请发展顾问,对接专家智库,提升内涵质量。对标省内涵发展项目,遴选培育省级基础教育内涵项目和国家级、省级基础教学成果奖项目,量质在原有基础上有突破。区域实施“新教学”实验,高质量推进“宜教云”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公益普惠、高质量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有效落实省特殊教育发展项目建设,实现适龄特需儿童义务教育入学全覆盖。
五、强化管理,锤炼队伍素养
14.创新教师补充机制。统筹调剂全市事业编制,优先用于保障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根据各学段师资实际需求与各学科教师结构不均衡情况,完善学段间教师科学合理流动机制。探索建立职业学校部分专业课教师、中小学工勤教辅岗位、校医配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办法。
15.完善人才引育政策。适时调整教育人才引育实施细则,完善教育人才考核办法,确保教育人才发挥效能最大化、人才经费使用效益最优化。鼓励优秀学子回宜从教,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学科人才。加强名特优骨干梯队建设。探索实行优秀校长、名教师和关键岗位骨干教师特聘制。
16.健全“县管校聘”制度。推进适岗聘用,加快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制度,健全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优化高级职称人员管理,健全规范管理机制,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紧缺学科人才、优秀技能人才等人员可进行超岗位聘用。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严格控制社会事务进校园。
17.建立惩戒退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首要内容。落实国家、省、市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执行省教育系统失信惩戒办法,倡导诚实守信,惩戒失信行为。强化新教师试用期考核、教师聘期考核,加快建立健全转岗、待岗、解聘等退出路径。
六、标高起点,优化资源配置
18.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在全局工作中超前谋划。严格执行“宜兴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建设联审联批制度”,优先将教育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教育用地位置和规模,严格按照规划进行预留和管控,切实保障教育用地需求。市级项目建设审批、财政资金准备等优先保障教育项目。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与新建小区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调整教育设施用地布局、审查教育设施规划设计方案,应当事先征求教育部门意见。
19.统筹规划布局调整。优化完善宜兴市义务教育、幼儿园布点规划(2017—2035)。坚持定位准确、布局合理,采取“撤、并、转、建”等方式,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整合调整、挖潜扩容、提质增效。加快改造老城区学校,提升学校质量品位。科学调整乡村小规模学校,努力打造“小而美”高质量乡村义务教育学校。
七、强化统筹,提高保障水平
20.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坚持教育优先原则,保障各级各类教育投入。财政教育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增长。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教师工资增长机制,确保各学段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不低于无锡市平均水平。足额拨付教师培训经费,落实学前教育奖补资金,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确保在校学生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障教育事业稳健发展。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全学段“精准资助”。
21.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校园安全“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切实落实“五个责任”,健全完善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安全工作巡查、考核制度,强化安全责任追究和问责。深入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提档升级校园安全基础设施,扎实做好各类安全宣传教育,按要求组织应急演练,夯实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基石,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2.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收入增长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公办幼儿园聘用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班主任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