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街道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春回大地,万象“耕”新。连日来,在新街街道潼渚村的田畴沃野间,无人机、农田监测气象设备、AI智能灌溉设备等大显身手,让春耕现场秒变“科幻大片”。去年以来,新街街道将AI软件、农业智能设备等融入“数字乡村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在相关村(社区)试点推广,让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肥料”,土地成了“数字大田”,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新街街道拥有永久基本农田1.66万亩,常年粮食种植土地面积超1.8万亩。2024年初,针对部分村农业机械化相对落后的痛点,新街街道在潼渚村试点引入了“数字乡村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安装了农田气象、土壤墒情、水质、虫情等监测设备,再加上巡防无人机以及智能灌溉系统等,组成了一套农业生产智能物联网系统,并将数字农业大数据接入“数字乡村建设智慧管理平台”,从而为农户提供精准的种植指导。平台还能通过农业生产成本、产量、收益等的大数据分析,促进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走在“数字大田”四周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不同的智能监测设施。其中,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采集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酸碱度等关键参数,有效管理土壤肥力和健康度,指导和优化施肥配方和施肥作业;智能气象站,可以采集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重要空气环境数据,实时发送到后台系统;虫情测报仪,可以快速准确获取基地及周边区域的害虫种类和数量,达到设定值后自动预警,并可通过在线专家会诊,提供防治意见。
“过去,虫情、气象、土壤等农情信息,需要人工踏田测报,现在依靠设立在田间的监测系统,就能实时展示在数字云平台上。”街道相关负责人在手机上打开了“数字乡村建设智慧管理平台”App,温度、湿度、风力、土壤含水率、pH值等数据一应俱全,还能贴心地提供浇水、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农事操作建议。“手机一点,智能灌溉系统就开启了,坐在家里就可以给农田浇水,用手机种田成为现实。”该负责人笑着说。新街街道还为重点农产品打上专属二维码,在生产、检测、加工、销售等步骤实现信息同步,保证农产品每个节点信息的公开透明,实现“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认定、产品可召回”的信息化、立体化、智能化质量安全监管网。
“数字大田”正为新街街道农业发展带来多方面积极影响。其中,在节本增效方面,“数字大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助力人工日常巡田次数减少70%,肥药施用次数降低20%。在农业生态化方面,相较传统种植方式,“数字大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有机肥施用比例提高40%,化肥用量减少28%,且通过加大生物防治方法应用,使化学农药用量减少45%,从而在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同时,助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