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市农业农村局>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公开目录>农业供给侧改革
《宜兴农情》第三期
2025年宜兴市水稻生产意见
落实单产提升 筑牢安全根基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5-04-03 16:15:45 浏览次数: 字号:[ ]
索引号 014046317/2025-01565 生成日期 2025-04-03 公开日期 2025-04-03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面向社会团体,面向公务员,面向企业法人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内部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农业、林业、水利 主题(二)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农村,农民,技术 分类词 农业,科技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之年,也是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承上启下之年,粮食安全责任重大。水稻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占全年粮食产量比例达六成以上,搞好水稻生产至关重要。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尽早谋划布局,精心组织实施,全力以赴抓好今年水稻生产。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之年,也是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承上启下之年,粮食安全责任重大。水稻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占全年粮食产量比例达六成以上,搞好水稻生产至关重要。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尽早谋划布局,精心组织实施,全力以赴抓好今年水稻生产

一、深析形势,笃定水稻生产信心

回顾2024年,我市精心打好“五良”组合拳,圆满完成了稳粮保供任务,全年粮食总产达到7.2亿斤,实现三连增。灾年夺高产有力,粮食单产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水稻单产600.7公斤,小麦单产337公斤,粮食生产保障有力、成效突出,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

(一)良田基础进一步加强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粮食面积持续增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8.46万亩,较上年增0.22万亩,增幅0.28%。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持续提升,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打下扎实基础,全年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20个,总建设面积5.12万亩。

(二)良种推广进一步加强

在品种推广上,坚持良种当家,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全市粮油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其中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占比达87%

(三)良法配套进一步加强

坚持试验与示范相结合,深入推进规模主体单产提升行动和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以点带面推广“四新技术”,建成各级各类示范基地56个、示范面积5.5万亩。高塍镇徐家桥村水稻高产攻关方在省优质水稻高产竞赛活动中,实收单产位居苏南片区常规粳稻组第一名,成为全省典型。

(四)良机应用进一步加强

建成省市两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1家、水稻育秧工厂22家、智能化绿色化烘干中心4个、秸秆收储中心15家,全市育插秧和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加快农机更新步伐,全年新增各类农机700台(套),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良制保障进一步加强

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基地建设、土地流转、机插秧等方面给予奖补。引导适度规模种植,5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种植面积占全市82%。产业融合实现突破,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塘东米业、中川米业等稻米加工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稻米产业规模、质态进一步提升。稻米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江苏省健康谷物陈君石院士工作站在我市成功落户。

虽然今年水稻生产总体形势较为有利,上年实践看,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

品种选用存在种植风险

由于近几年我市米企对南粳46的需求持续旺盛,导致农户在品种选用上较为盲目,南粳46全市种植比例近五成。近两年频发的极端高温天气,虽然表面上对南粳46等晚熟品种较为有利但掩盖了种植风险,实际上正常年景下该品种产量优势不明显,且成熟期过迟,严重制约秋播适期播栽,不利于全年粮食单产提升。特别是规模种植大户,若不合理选择品种搭配种植,稻麦周年综合收益势必下降。

(二)机插秧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随着机插秧的大面积推广,部分农户经验不足、重视不够,育秧环节把握不到位,出现了播种量过高、烧(死)苗、超秧龄移栽和恶苗病重发等问题,壮苗基础较为薄弱,加上大田阶段管理措施未能落实到位,导致部分田块未能体现出机插秧高产优质的优势,或将影响今年机插秧种植信心。

(三)防灾减灾存在薄弱环节

近几年,水稻生产阶段气候多变,仅上年就出现了强降雨、极端高温、超强台风等三次灾害性天气,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稻减产。同时,一些大农户管理粗放,尤其是杂草防除,前期封闭化除不到位,后期不舍得投入人工除草,成为了草荒田,既影响了当年产量,又增加了来年杂草基数,造成恶性循环。

二、锚定方向,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举措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求,力争全年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目标任务:今年全年粮食面积不低于78.46万亩、单产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总产7.2亿斤,其中水稻面积38.23万亩以上产力争突破615公斤总产4.7亿斤以上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抗新品种大力控减直播稻,具备机插条件的区域机插稻占比达到85%以上。推进粮食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高标准建设部级粮食单产提升示范基地、省级水稻高产优质片区及无锡市级水稻绿色高产高效丰产片。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扩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

今年水稻生产,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

(一)筑牢粮食生产根基,坚持“一个中心”

坚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中心,围绕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助力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筑牢粮食生产基础支撑体系。

(二)锚定粮食生产着力点,推行“一稳四推”

一是稳面积。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杜绝抛荒撂荒,宜稻则稻,因地制宜种植鲜食玉米、薯类和豆类等旱作物,实现粮食面积提升 

二是推良田。结合耕地“三提两严”行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推动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小田并大田”,打造一批集中连片、基础配套、高产稳产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是推良种。坚持高产稳产、生育期适宜和高抗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特别是以出售稻谷为主的农户,要适当降低南粳46等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增加高产品种占比,以调节茬口提高周年单产及效益。同时要重视杂交籼稻问题,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杜绝乱引乱调。

四是推良法。提升关键技术应用到位率,以机插稻推广为抓手,示范推广以硬地硬盘微喷灌、适龄壮秧培育技术机插稻合理密植技术、节水灌溉、绿色防控及配方施肥等为核心的机插稻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五是推良机。加快建设育秧中心引进先进育秧流水线,提高育秧水平和育秧效率。加大硬地硬盘微喷灌育秧、机插化除一体机、无人植保机和无人收割机等各类先进实用、智能绿色农机装备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降本增效。

(三)突出粮食生产发力点,聚焦“三提

围绕农民增收,聚焦“三提”:

一是提单产。深入落实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粮食高产基地建设行动,培树一批种植能手和高产典型,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升。

二是提品质。鼓励稻米生产加工主体按照技术标准产出优质稻米,开展相关认证。建立健全粮食质量追溯体系,推动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化。

三是提效益。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推进集中育供秧、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控制生产成本。加强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建设,发展订单种植、产地加工、品牌营销,实现优质优价,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围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聚焦“四新”

一是培育新主体。引导适度规模种植,促进粮食种植由“碎片化”向“集约化”转型,破解农村“谁来种地”难题,提高种植户抗风险能力。加强技术培训指导,持续提升种植户的技术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提高生产效率。

二是应用新装备。拓展无人机、智能农业装备、数字农业平台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水平,推动粮食生产经营领域数字稳步发展。

三是推广新技术。推广清洁生产、生态控害等绿色生态栽培技术,促进节水、节肥、节药。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因地制宜开展秸秆离(还)田工作,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

四是探索新模式。落实省级关于建设区域性农业服务中心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布局一批农技服务中心,探索区域化、网格化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逐步解决“农技推广一公里”问题。

三、狠抓关键,强化配套技术措施落实

在水稻生产技术的应用上,重点要做到七个方面。

(一)加强主导品种推广应用根据近年来品种比较和试验示范结果,确定今年水稻品种应用原则是:高产品种以武运粳31号为主;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示范软玉7276实施稻米产业化开发的主体具备早移栽茬口条件的,如油菜扩种项目种植主体,可适当种植南粳46、沪软玉1等迟熟品种。原则上高产品种和优良食味品种要合理搭配,以出售稻谷为目的主体建议以高产品种为主。受不利天气影响,上年部分田块籽粒灌浆并不充分,因此各地要重点提醒计划用自留种的农户,务必提前做好种子发芽率试验,确保安全出苗、齐苗。

(二)实施好秸秆(离)还田实施好秸秆离田的基础上,对于实施秸秆还田的田块要主抓还田质量,在操作环节中重点要抓好三项技术:一是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收获时要开动切碎、匀铺装置,秸秆切碎长度5厘米左右,然后人工扒匀;二是秸秆适量还田技术,为确保播栽质量,以秸秆三分之一还田为宜,最多不超过一半,避免还草量过多导致水稻扎根难、苗体素质差,影响正常生长;三是配套栽培技术,耕翻后耙田前上水沤泡23天,促使秸秆充分腐解软化,栽前12天耘田整平田面,待土壤沉实后栽插。直播稻出苗和机插稻活棵后,采取反复脱水、上水的循环水洗方式,增氧促根促蘖,防止秸秆腐解后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导致僵苗不发。

(三)提高机插稻水平今年要特别重视机插稻尤其是育秧环节的技术指导,一是培育适龄壮秧,提倡基质育秧,有条件的可使用机械化育秧流水线、硬盘暗化、硬地微喷灌集中育秧,提高育秧质量。亩备秧盘2830盘,每盘播湿芽谷180克左右(干稻种120克左右),切忌播量过大导致焖种不发、秧苗素质过差。采用药剂拌种干稻种落谷的,要重视水管,杜绝缺水导致回芽不发、甚至死苗现象发生。要加强小秧管理,确保秧苗健壮,秧龄严控在15天左右,不得超过18天。要以栽定播,严防超秧龄,导致僵苗不发二是提高田面质量,秸秆还田要深耕深旋(15cm以上),严禁水耕水耙,确保田面平整,以改善大田土壤理化性状,减轻土壤板结程度,为栽后早发快发打好基础三是把握移栽密度机插株行距采用3.5×9寸,每穴栽34苗,及时补漏补缺,确保亩栽1.6万穴以上,基本苗6万左右;四是确保适期栽插,大面积栽期集中在6515日,为正常生长、适时抽穗、安全齐穗、充分灌浆创造条件。栽插时留好田内沟,疏通好田外沟,修筑好小田埂,以提高肥水管理水平,减少肥、水、药的流失五是科学安排时间。要根据栽插面积,倒排时序,制订方案,科学确定收获、耕翻、上水、育秧、栽插等关键环节的时间,避免出现“机等田”现象。

(四)做好直播稻技术指导对目前不具备机插条件的区域,仍然要一着不让抓好直播稻技术到位情况,重点抓好六个环节一是采用水直播方式,为规避栽培风险,宜采用水直播方式,提高田面作业质量,力求连片,以便开展正常水浆管理;二是要精量匀播,水直播亩播量一般控制在2.5公斤左右,旱直播3.5公斤左右,有条件的推荐使用精量直播机械,亩播净种3公斤左右,以确保合理起点苗;三是坚持适期播种,5月底6月初播种,力争65日前播种结束,最晚不迟于610日,以确保正常抽穗,适时成熟;四是科学肥水运筹,肥料运筹上,前期早施肥促早发,中期控制长粗肥使用,后期看苗平稳施肥,增加钾肥用量;水浆管理上,要求播后田面湿润不积水,3叶期后建立浅水层,苗数达预定穗数80%时放水搁田,后期干湿交替;五是杂草防除,实行一封一杀一补,扎根立苗期土壤封闭,31心期药剂杀灭已出杂草,以后视不同草情补治;六是深翻轮换,通过轮换深翻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杂草稻发生基数。

(五)科学肥料运筹一是坚持秸秆科学适量还田,杜绝焚烧,提倡有机肥料下田,以改善土壤性状,改良稻米品质,净化生态环境;二是坚持精确施肥,提倡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一要施足基肥,不施碳铵、尿素等纯氮肥料;二要在稻苗活棵后适施分蘖肥,不提倡施长粗肥;三要巧施穗肥,水稻破口期结合病虫防治,喷施12个亩次叶面肥作根外追肥三是坚持推广湿润施肥、肥水耦合施肥技术,通过以水调肥,发挥肥水协同作用,提高利用率。

(六)加强水浆管理采用--湿交替的精确灌溉方式,前期浅水活棵促分蘖,分蘖期保持35公分浅水层,以促早发;中期适时搁田,以杜绝无效分蘖生长,苗数达2022万时,立即扒沟搁田,有条件的采用稻田开沟机械开好丰产沟,以提高效率和质量。方法上先轻后重,分次搁田到位;后期湿润灌溉,幼穗分化阶段和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之后干干湿湿,收割前一周断水,确保青秀活熟到老。

(七)落实绿色防控为确保稻米优质安全,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综合运用农业防治措施,通过选用抗性较好品种有效控制区域性病害发生;通过薄膜(防虫网、无纺布)覆盖育秧,拆除灰飞虱和螟虫为害桥梁,遏制条纹叶枯病发生和螟虫的危害,减轻大田防治压力;通过提高搁田质量等农事措施来改善田间生态环境,提高水稻自身抗逆能力,减轻病虫危害;二是加强预测预报工作,提高病虫发生预见性和测报准确性,提高防治效率,降低病虫危害风险;三是推广低毒高效农药,优选用药配方,全面使用高效低毒低残农药,提高生物农药应用面,创新除草方法,具备条件区域可探索可降解除草地膜覆盖控草技术,确保稻米优质安全;四是加强农药市场管理等,加强《农药管理条例》及各项配套规章落实,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严防伪劣农药坑农害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