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举办“聚焦AI赋能加速向新提质”人工智能赋能线缆产业主题活动,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宜兴线缆企业十大典型场景”。这不仅是我市传统产业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成果,更是宜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紧抓人工智能技术变革机遇,以推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夯实产业基础、升级智能产品、强化场景应用,走出一条以AI赋能、向新发展之路。
生产流程优化、质量管控提升、仓储物流智能化、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工控安全强化……在宜兴,人工智能被深度植入优势制造业血脉。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行业首家荣获“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的企业,远东控股集团通过AI与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对接国内已算法备案的AI大语言通用模型,部署远东AI大语言应用平台,打造远东AI数字人,与经营分析、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场景深度融合应用,让生产设备“开口说话”、质量管理“未卜先知”。操作人员轻点屏幕即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AI预测性分析系统可提前预判设备故障,知识库管理系统则让“行业经验”转化为“数字资产”。这种“AI+”的全面革新,有效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将相关故障响应时间显著缩短,更以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的身份,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宜兴方案”。
看得见的变化与效益,驱动着全市更多制造业企业加速布局AI应用,逐渐形成从单点突破到各地竞相升级的“智造”生态。在徐舍,中超电缆针对人工检测效率低下、质量缺陷发现滞后等问题,在超高压车间VCV产线,成功部署了半导电带AI质检一体机和线芯AI质检一体机系列产品,运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技术、深度学习算法、数据多维度分析,实现360度全景线芯交联缺陷检测、线径测量等功能,快速、精准地识别线缆表面的细微瑕疵,缺陷检出率大于99%,误报率小于3%,缺陷检测延时达毫秒级。在官林,江南电缆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研发设计协同平台,开发江南电缆线缆结构工艺辅助设计系统,在此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电缆三维结构数字化仿真模型,应用智能算法进行导体力学、热力学分析,确定产品工艺流程和物料定额,实现电缆全生命周期评价与设计;同时,通过建立数字化虚拟工厂等,相关产品研发效率提高15%,平均缩短产品上市时间10天。在环科园,新远东电缆采用5G、物联网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和控制系统,实时采集设备状态信息,建立了车间级工业互联网,对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故障报警和诊断分析。此外,在陶瓷耐材行业领域,嘉耐高温、君耀耐火等企业深度融合AGV小车、码垛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未来,还将有更多“看不见”的AI“设计师、工程师、运营师”,在我市传统产业地图上标注创新坐标——电线电缆产业拟构建全流程数智化体系,通过AI虚拟等加速研发迭代、提高产品质量;节能环保产业通过AI加持,更灵敏预测设备故障与水质超标风险,高效处理客户水质标准、处理工艺等咨询;陶瓷耐材行业运用AI算法优化配方设计,智能窑炉能耗动态管理助力绿色生产;化纤纺织领域,3D智能量体系统结合AIGC技术,致力实现48小时定制交付;精细化工领域,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强化安全生产……在近日召开的全市场景创新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推进会上,一幅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场景矩阵“智变”蓝图,于汇报与研讨中渐次展开。
“当前,我市正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等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市工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以优势产业领航、标杆示范引路、分档提速改造为路径,分行业、领域、规模推动数字化转型,不断扩大“智改数转网联”覆盖面,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奠定扎实基础。“十四五”期间,全市已累计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17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25个,省级智能车间70个,省星级上云企业789家(次),为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奠定了基础。下阶段,我市将紧扣制造业基础优势,以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应用为主线,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梯度推进,打造人工智能特色应用创新高地,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力。根据计划,今年,我市将重点打造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工厂建设范式,支持龙头企业探索工业大模型一体机的私有化部署,提升数据管理、模型利用和算力调度效率,全市将力争培育省先进级智能工厂30家以上。同时,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利用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技术,加速产品迭代创新与服务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更多传统产业企业插上“数字翅膀”、点燃“算法引擎”,助力宜兴这座江南名城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奏响高质量发展时代强音。
来源:宜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