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破局国能合金泛舟非晶产业蓝海
日前,在位于徐舍镇的江苏国能合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产线正高效运转,经过一道道复杂工序,高温“铁水”变为比纸还薄的金属制品——非晶带材。“别看这种非晶带材比纸薄,用手就能轻易撕开,但是它的硬度很高,因此被称为‘手撕钢材’。”企业董事长董国军拿着一卷非晶带材介绍道。
非晶带材是一种新型节能材料,与传统硅钢等材料相比,具有超导磁、低损耗、强度高、耐腐蚀好等诸多优异性能,大到卫星、飞机,小到空调、电视、手机都能用到。尤其在电力电子系统中,非晶带材制造的非晶变压器凭借优异的磁性能,比传统硅钢变压器更加节能,能够降低70%—80%的空载损耗。“通过我们的自主研发,这个材料的厚度,我们可以做到仅有25微米。”董国军自豪地表示,目前,国能合金已经成为国内名列前茅的生产非晶带材的民营企业。
从零起步到跻身国内前列,国能合金的成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非晶产品制备技术复杂,准入门槛较高,此前在非晶带材领域,日本企业占据技术主导地位,技术攻关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一旦实现了技术突破,企业必然能开拓一片广阔市场。因此,2014年,董国军瞄准非晶带材这片蓝海,投入资金,与山东理工大学紧密合作,进行节能环保型变压器用非晶合金薄带材料的研发生产。2015年,企业第一条非晶合金薄带生产线进入试验,虽然实验室里的各项理论数据非常优秀,然而,到了实际的喷射实验阶段,高炉里的“铁水”进入结晶器后根本无法成型,高温瞬间洞穿了产线的核心零部件,投资设备的几千万元全部打了水漂。为此,企业与高校研发团队全面排查了产线的每一道工序和设备,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在基础研究、材料研究、工艺装备、测试分析和应用开发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产业化技术体系,成功将1500℃的钢合金材料,在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急速降到200℃以下,产生非晶体,真正实现“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从第一条3吨级非晶合金薄带生产线,升级到5吨级、8吨级……10多年来,国能合金一步一个脚印,专注于非晶带材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如今已经具备非晶带材、非晶铁心、非晶变压器、纳米晶带材、纳米晶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一体化生产能力,拥有授权专利50余项,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多项荣誉,还与国内知名电力行业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24年,企业销售额超5亿元,同比增长60.3%,创发展新高。眼下,国能合金的订单非常饱满,产线均满负荷生产。“今年,企业的第4条12吨级非晶合金薄带生产线将在6月进入试生产,预计到9月实现正常运行,届时产能将进一步提高。”董国军说,新的产线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升级,不仅让产线上金属溶液喷射的时间更为持久,还实现了非晶带材收卷的无缝衔接,能够进一步提高产线生产效率,节约能源。
如今,国能合金将产品、技术研发和储备放在核心位置,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集聚创新要素,在深耕电力配送领域的同时,持续将非晶、纳米晶材料等产品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上下游“延枝”“开花”。“我们还在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希望国能合金的非晶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也能拥有一席之地。”董国军表示,2024年,企业先后前往韩国、越南、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参与大型国际展会,积极推介企业的非晶产品。